王文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郑柱子)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工业用电子与国防用电子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我国如今却面临核心技术不自主,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卡脖子”境况时有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认为,归根结底,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力度不足,难以支撑我国实现现状破局。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统计,到2022年,全国设计业人才将达到27.04万人,制造业26.43万人,封装测试20.98万人,人才缺口近30万。行业人才结构也正逐步向设计业和制造业“前中端重”、封装测试业“后端轻”调整。这意味着一方面,我国高校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另一方面,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外,复合型人才、国际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也将继续面临较大缺口。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南方的支撑点,是我国对标国际先进制造的引领区,具备国内领先的创新机制和政策环境、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科创企业聚集等显著优势,在广泛深入探索可持续、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责无旁贷。

王文银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可控、健康长远发展。

他认为,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要以大学为基地,跨时域、跨地域、跨校企领域、跨专业领域,打造集“大学校区+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于一体的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研生态圈、职教生态圈和资源生态圈。鉴于资源要素较集中,建议落地广州或深圳。

一、探索湾区集成电路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打造产研生态圈。探索基于产业大学的湾区三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全面打通产业科创链条,以多边或双边合作方式,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联合研究行动、重点技术领域联合创新行动,联合承接国家级等重要战略项目,以新型举国体制,凝心聚力,全力攻克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在实践中形成湾区产业研发链、信息链、技术链、人才链、客户链“五链融合”的产研生态圈。

二、完善人才育留政策和资金保障措施,打造职教生态圈。畅通特殊人才引进通道,引聘并举,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类专家任专兼职教师,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践实训环节,从教学起点着手,破除从教材到课堂、从实验到市场、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屏障。面向学校优秀专家、在校学生,出台涵盖住房、教育、创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升其从业获得感、自豪感,坚定从业信心。资金方面,设立粤港澳集成电路产业大学科学基金,并划拨教研奖励专项资金,着力解决从教师到学生、从进校门到进企业的全流程科研奖励,为行业人才“育得出、进得去、留得住”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三、建立湾区“政—校—企”产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打造资源生态圈。以大学为中枢,政府牵头,建立符合规范的跨区域协调制度,一是制定产业大学与三地企业、高校科研合作相适应的物流通关便利政策,对科研设备、实验材料的跨境运输及使用,给予特殊通关待遇;二是推动实现重大科技资源、科创信息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流动障碍;三是在产业大学内成立粤港澳产业发展基金,以大学为基地发挥三地在财政、科研、资金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推动创新资源在大湾区三地之间便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