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即将启动,张海正在通过对讲机和综控室进行联控(央广网发 通讯员韩毅 摄)

  央广网福州2月3日消息(记者万存灵 通讯员韩毅)不一样的春运,一样的坚守。年复一年的春运又来了,在各地车站的年味其实就是回家的味道。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为了回到温暖的目的地——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路上辛苦点又算什么。

  但对于铁路人来说,春运则代表着付出与离别,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闪着光亮的千里铁道线上,流淌着他们的真情,也烙印着属于他们的春运记忆。

  张海,是福州火车站客运车间的一名客运值班员,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检票口忙着疏导秩序。“后面的旅客不要挤,时间来得及,大家要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请提前把身份证准备好,闸门开启后再往前走”“带孩子的旅客,请孩子在前、大人在后,闸门开启后要快速通过”……列车停止检票后,张海又和同事交待了一下做了停检后的注意事项,这才有空转过身来和记者聊了起来。

  得知今天采访的主题是“春运记忆”后,张海的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容,和记者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我是2002年参加工作的,今年春运是我第19个春运咯!回忆起‘绿皮车’时代的春运,真的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折腾’。那时候的铁路春运,从买票开始就折腾,售票窗口真是人潮涌动啊!排不完的队,买不着的票。好不容易买到了票上了车,车厢空间狭小简陋,座位下还塞满了蛇皮袋子、纸箱,简直挪不开脚。路途远的,甚至得忍饥挨饿坐上几天几夜才能到家。那个年代铁路网不发达,车少人多,为了维持秩序,每年春运车站都要成立专职突击队,队员由身强体壮的男客运员组成,目的就是为了疏导秩序,尽快把候车室、站台、车厢的空间清理出来,给后续旅客腾地方,一天工作下来比现在累多了!”

  “‘路上走不动,手上提不动’就是那个年代春运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窘状一直持续到2009年。2009年9月28日温福铁路开通运营,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第一次开进了福州站,从此,福建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福厦铁路开通,2012年龙厦铁路开通、2013年向莆、厦深铁路开通、2015年合福、赣瑞龙铁路开通、2018年南龙铁路开通、2020年衢宁、福平铁路开通……”说到这些年的铁路建设,张海如数家珍,他春运的记忆,随着高铁的开通,也发生了变化。“你看看现在,车站和列车的硬件条件都在逐年提升,开行的列车最多时达到了一天200多趟,还有了环闽动车;我们的客运服务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也使我们从相对单纯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大家出行,动动手指在手机上买车票,进站刷脸,候车室还能在按摩椅上做按摩,大家玩着手机戴着耳机,大多人背着一个双肩包或是带着一个小行李箱就出发了,轻松得很呐!”

  “往年春运客流巨大,对于铁路人来说,意味着不能和家人团聚,可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客流下降了不少,那今年春运你也可以休息了吧?”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海淡淡一笑:“我的母亲也是铁路人,其实我小时候,可能不太喜欢春运,尤其是除夕夜,饭菜都上桌了,而家人却总凑不齐。往往单位一个电话来了,妈妈就得收拾东西,奔赴岗位。后来,自己也成了铁路人,我才慢慢开始理解,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铁路人的聚少离多不就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团聚嘛!今年春运客流虽然下降了,但防控防疫工作加强了,绝不能让疫情通过铁路来传播啊,如果铁路人休息了,旅客们的回家之路该怎么保障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啊!”说到这里,张海拿起他的对讲机,又匆匆忙忙奔赴向了他的工作岗位。

  80后的张海,他的春运记忆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运记忆。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从“小窗口”到“大数据”,颠覆了传统的购票方式;从“战场”到宽敞明亮的“机场”,候车环境有了天壤之别;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互联网+”走进了铁路;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回家旅途更顺畅。去年,全国铁路还实行了电子客票、刷脸进站;今年,铁路部门加强防疫,坚决保障旅客健康安全,现在的中国春运已经从“走得了”逐步变为“走得好”。

  这些年的时光穿梭,坚守与责任的交替,也让张海成了春运回家路从“囧途”变“坦途”的见证者。“我曾穿过人山人海,也送你们跨过山和大海”这句话就是他和同事们的春运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