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月28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陈琳 谢越)去年以来,广东省内海关积极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发挥综合保税区内物流中心的政策功能,支持供应链各类新物流模式发展。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2020年,广东综合保税区和其他类型特殊区域进出口值8486.24亿元,占全省的12.0%,同比增长5.0%。

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合格验收(央广网发 王亚芬 摄)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物流模式”。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海关在深圳蛇口港、盐田港顺势推出“海运国际中转分拨集拼中心”,在深圳前海、盐田综合保税区监管仓库内,对境外进口货物、国际转运货物、区内出口货物进行集拼、转运、清关等业务,企业可实现全球揽货、中转集拼、进口分拨等一站式业务。该模式推出以来,吸引了中外运、招商保税等企业入驻。依托海关监管创新,中外运推出“外运E拼”,有效提升了海运集装箱货物的供应链协同和平台化运营,并将该新物流模式逐步拓展到华东地区。该模式自2018年试点实施以来,合计约1.5万个标箱分拨集拼业务在深圳港口完成。根据招商保税物流有限公司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10万标箱,为深圳港的发展提供更多增量货源。

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对一批货物进行移动远程监管(央广网发 海关供图)

  支持国际物流中转枢纽节点建设。广州南沙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广东自贸试验区门户枢纽等区位优势。海关积极响应业界和企业诉求,围绕国际中转业务对港口存储时间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和大宗商品、工业原材料等货物暂存中转的发展趋势,海关在南沙综合保税区创新实施“国际延迟中转(DIT)”制度,助力合捷供应链、天宁货代等企业建立服务中国内地、日韩、澳新和东南亚等地区客户的工业塑料粒亚太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超过180万吨,已超越新加坡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同时,为满足国内物流供应链需求,促进国际、国内物流双向流动,降低国内货物在综合保税区的暂存、分拨等物流成本,海关推出“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叠加“仓储货物区内直转”制度。在该模式下,综合保税区的保税货物、国内货物可以实现同仓存储和分拨,企业还可以直接在综合保税区内完成不同货物的状态转换,而货物无需实际进出区,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和供应链成本。

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关员在融资租赁进口的飞机机舱内进行监管(央广网发 余珊 摄) 

  支持打造空港航材分拨中心。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广东省唯一的空港综合保税区。为服务空港物流和空港经济发展,海关针对航空航材高价值、高效率等需求,在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实施“先入区、后报关”叠加“24小时应急出区”模式,允许企业将航材零部件在一线进境先行提货入区,通过理货明确各项申报要素后再报关,解决航材品种繁杂、企业申报难度大的问题。同时,为满足国际航空器运作时效高的要求,提供24小时应急出区通关服务,允许航材先出区、后补充申报。此外,海关实施个性化创新制度,扶持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医药、保税展示等各类业态发展。去年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23.75亿元,逆势增长29.10%。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工作处副处长谢越介绍,广东省内海关将继续推进服务综保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群,发挥广东海陆空多维国际物流枢纽作用,促进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