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2月31日消息(记者周羽)12月30日,在广东省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现场总结会上,广东宣布,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已如期全面完成升级建设任务,这标志着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广东着力打造“顶天立地”广东医疗卫生大格局。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入500亿元,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就近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把升级建设47家中心卫生院作为强基层的“头号工程”。2018年8月,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汶村镇中心卫生院(现台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广东第一家建成开业的卫生院。此后,46家中心卫生院紧随其后,至今全面完成升级建设任务。

  据介绍,在院容院貌升级方面,广东平均每家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3万平方米,基本达到中等县级人民医院平均水平,全部配置远程医疗设备,可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

  在设施设备升级方面,各院共计拥有万元以上设备0.97万台,平均每家206台,超七成为升级建设后的新增设备。设施设备的全面更新升级,为院内开展较高等级的二、三级手术和病种诊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打下来了,技术水平发展如何?“一级诊疗科室得到健全,二级科室设置不断扩展。”不仅如此,通过对口三甲医院和县域医共体的帮扶,已有32家中心卫生院形成特色专科,同比增加77.7%。目前,47家平均能够治疗近1400种病种、开展100余种手术和诊疗,分别提高167.8%、50.4%,其中31家已具备完成部分高难度三、四级手术的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为城乡居民就近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

  强基层,关键是强人才。人员流失率从升级前的3.4%下降到2.0%,是47家中心卫生院人员招得来、留得住的成绩单。目前,各院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其中医生3384人、护理人员4356人,分别增长45%、50.8%;高级职称执业医师从197人增加到451人,增幅高于全省县级医院平均水平。

  在运行机制升级方面,广东于2017年在全国创新性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两个允许”,并结合广东实际细化为“六个允许”,中心卫生院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此外,47家中心卫生院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均衡化。这也直接推动云浮市县域医共体建设进程,明显提升该市县域住院率。2020年第三季度,云浮市县域平均住院率91.8%,在全省15个设有县市的地市中排第1。

  多措并举下,47家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升级。目前共计实际开放床位1.1万张,较建设前增长82.3%,单日可提供0.6万人次住院服务,开展近600台手术,分别提高53%、103.6%,住院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单日可提供2万门诊人次服务,提高了33.4%,诊疗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47家中心卫生院已有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2020年10月,门诊总量达57.2万人次,住院总量达3.3万人次,分别较升级建设前同期平均水平增长25.6%、21.3%,初步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跨越式发展。

  这也是广东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广东省在2019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中荣获全国第一。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中心卫生院仍然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支撑不足、服务项目收费及医保支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47家中心卫生院“三年建成,五年形成服务能力”的要求,持续优化服务、提升能力,把建设成果转化为惠及广大基层群众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