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1月24日消息(记者李佳)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经济发展实现总量之变、结构之变和动能之变,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6万元和3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75%和105%,占浙江全省五分之一多的低收入农户同步奔小康。

  24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温州专场,通过一组组经济数据,一个个民生工程,展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探索出的“温州路子”。

  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全面小康之路。这是一条克难闯关、逆势突围之路,闯过局部金融风波最难关,冲破贸易摩擦新壁垒,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绝地反击战。这是一条争先进位、转型升级之路,经济发展实现总量之变、结构之变和动能之变,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4351亿元提升到去年的6606亿元,年均增长8.2%,总量一举迈进全国城市30强,去年一年前移5位。这是一条富民强市、逐梦幸福之路,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6万元和3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75%和105%,占浙江全省五分之一多的低收入农户同步奔小康。这也是一条内外互动、携手共建之路,去年内外千万温州人在市内、市外共同创造了超1.2万亿GDP,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探索了共建共享的“温州路子”。

  民营经济重塑标杆 打造梦想实现之城

  温州最大的特色是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和万马奔腾的市场主体是温州实现高水平小康的基本盘。温州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最优生态。

智能制造生产线(央广网发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温州以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锚定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组织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计划”和“万亿产业培育计划”,获批全国第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连续两年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出台“人才新政40条”等高含金量政策,近年来累计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37个高层次共建创新载体,落地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一大批标杆性科创项目,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增量全省第2,人才净流入率达3.5%。

  温州以改革赋能民营经济,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在公平准入、要素支撑、法治保障等方面迭代推出一系列首创性突破性政策,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跃居全国第6。社会力量办医、办学、办文化、办体育、办养老均成为国家试点和全国标杆。去年温州市场主体突破百万,诞生首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在疫情之下仍然逆势增长,在册企业数首次突破30万户、增幅全省第一。

  温州以开放赋能民营经济,统筹推进世界华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试点,持续拓宽温州卖全球的“国际通道”、打造买全球的“世界超市”。遍布全球全国的250万在外温州人,建立了268家全国异地温州商会、300多家温籍侨团,培育了市内市外“两个100万”市场主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了先机。

  城市蝶变 打造大美品质之城

  高品质城市是高水平小康的主载体。温州聚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能级、拓空间、优品质,为千万百姓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温州虽处长三角南翼边缘,但却是连接长三角和闽台赣的重要节点。温州着力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已成功跻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7个中心区城市,与上海嘉定、松江等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打造非接壤地接轨大上海的典范。发挥交通、医疗、高教、旅游等优势,加强与宁德、台州、丽水等地的区域协作,辐射和服务浙南闽东北赣东3000多万人口。

温州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郑亮峰 摄)

  “半城市化”问题是温州发展的痛点,近年来,温州着力于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启动“大拆大整”,仅用两年半时间拆掉中心城区108个城中村,让9.6万户家庭、40多万老百姓圆了安居梦。此外,推进“大建大美”,投入1200多亿元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短板;投入1500多亿元精心打造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五大城市金名片,让市民在城市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俯瞰温州东枢纽(央广网发 沈红芬 摄)

  温州还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掀起“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热潮,过去五年投资超2000亿元,加快构建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开辟空港海港连接世界大航道,温州机场跻身千万级年客流量行列,乐清湾铁路支路开启海铁联运新模式。打造高铁高速通达全国大通道,提速建设杭温高铁,谋划推进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近几年每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文成、泰顺告别没有高速的历史。织密市域通勤大网络,建成全国首创的市域铁路S1线,规划建设地铁M线,构建“S+M”市域轨道交通网;建成全省五分之一多的“四好农村路”。一条条交通新干线的建成,缩短了温州与世界的时空距离,提升了老百姓的交通体验。

  富民强市,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幸福感”是高水平小康的“坐标尺”。温州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金杯”与口碑相一致,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温州海岛渔村新貌(央广网发 孙新尖 摄)

  兜底保障是幸福生活的底色。温州围绕低收入农户、无房危房户、因病致贫群众、特殊救助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开展“六排查六清零”专项行动,2019年温州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精心打造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两带”建设,引导千亿社会资本下乡共建,在2019年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考核中,温州泰顺、文成、永嘉3县包揽前三。

城市书房(央广网发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公共服务是幸福生活的本色。温州努力打响“学在温州”品牌,近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459所、占总数的2/5多,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从72%提高到99%,高考一本上线率连创新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首创公益百姓健身房、24小时城市书房和全年无休文化驿站。大力度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高水平构建城区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率全国之先实施“明眸皓齿”工程,为全市110万中小学生免费开展每年4次的视力普查,为7.5万名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窝沟封闭。

  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成色。从过去“寻找可游泳的河”到现在“寻找不可游泳的河”,相继拿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金名片,空气优良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风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