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1月13日消息(记者贾宜超)11月13日,“巴风蜀韵”——巴蜀文史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暨“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研讨会上,四川、重庆两地专家学者围绕阐释和传承发展巴蜀文化、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旨在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内涵、彰显巴蜀文化魅力。

  研讨会上,四川省政府参事室主任蔡竞认为,应在川渝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维度,重新给城市画像,梳理整合零碎的研究,赋予城市崭新的、完整的、更加清晰的形象,开启“重庆学”“成都学”研究编撰工作。

  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谭继和认为,成渝双城文化圈的历史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之根和魂,成渝城市文化体系同根同源,同质同体。巴文化是从渔类文化走向农耕文化,蜀文化从农耕文化开始,两个地域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合作与文化旅游走廊的特色整合,是成渝双城经济文化圈一体发展的方向。

  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熊笃浅析了川渝两地文化共性与个性。对川渝两地如何实现文旅融合,他提出,川渝两地应制定各类文旅交流线路,交流点评两地景区以取长补短,分区域线路组织游客专线旅游等。

  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谢元鲁说,巴蜀文化传承数千年,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渝双城经济圈不仅要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也应通过文化与旅游产业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成为重要的文化高地。

  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赵有声认为,巴蜀园林具有园林的纪念性、自然性和公共性特点,与北方、江南园林的闲适性、人工性和私人性形成鲜明对比。他建议整合川渝园林研究的一流专家队伍,系统研究巴蜀园林,争取通过2-3年时间,高质量呈现中国第四大园林巴蜀园林的研究成果,积极宣传巴蜀园林的公共价值、美学价值和环境价值。

  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建言献策。其中,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胡昌健从川渝两地历史文物的角度探讨了川渝两地文化交流与研究。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何光伦建议加大川渝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