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8月27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岳瑞轩)40年阔步前行,税收印证着经济特区发展的内生质变。回顾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税收政策支持与体制机制创新如影随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税务实践创造出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政策之“特”:税收优惠激发特区开放型经济“一池活水”

  经济特区成立初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各类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活动的政策在特区先行落地。当时,在经济特区内开办的中外合资经营等企业,可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各类减、免、退税优惠政策,有效吸引外资,为早期特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始创于1988年的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在该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伍素萍看来,外资企业落户珠海,“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两免三减半”政策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特区的税收政策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在早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伍素萍说道。

  在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背景下,珠海、汕头等特区涌现了一大批“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并率先运用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特区产业经济,也由此造就了格力、金山、超声、拉芳等一批知名企业。

  服务之“特”:开拓性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特区“筑巢引凤”

  1987年4月29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明确规定,各职能工作部门对外商询问的问题,应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在国内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

  当时,汕头特区管委会各机关部门纷纷响应号召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如税务局在公开办税制度的同时,加班加点办理业务等。一系列服务创新举措为特区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吸引众多客商到汕头投资办厂,也助推了早期汕头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4小时内答复”制度打响了“特区效率”的冲锋号,更对推动特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窗口不断增加,特区的优惠政策渐渐与其他地区“抹平”,不再独特。如何解决“特区不特”的问题,持续保持特区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成了各地“角逐”企业和资金的“新高地”。

  好的营商环境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企业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特区税务部门把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作为增强特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深化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从简化办税资料、压缩办税时间、优化办税环节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在打造特区“软实力”的道路上勇当探路先锋。

  以珠海为例,办税便利化改革举措层出迭见:1998年,珠海推出第一个网上办税系统;2000年,全国首个纳税人服务中心在珠海挂牌成立;2001年,珠海推行同城通办;2006年,全国第一个“24小时”全天候自助办税服务厅在珠海建成;2014年,珠海首张电子发票开具……

  创新之“特”:充分发挥税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作用

  “没想到还能在横琴参保,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2020年3月3日,云南籍王女士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横琴新区办税服务厅成功办理了首笔内地赴澳门务工人员参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并成功扣缴3月份费款。

  这是特区税务部门统筹税收服务发展战略的一个生动映照。40年来,毗邻澳门的区位优势、巨大的侨乡资源分别成为珠海、汕头创办和发展特区的有力支撑。新起点上,珠海、汕头迎来“二次创业”,特区税务部门始终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找准税收的定位和发力点,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服务。

  2018年,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珠海与香港、澳门进入“一小时生活圈”。而早在2016年,港澳纳税人就已实现足不出户“直通”珠海横琴办税厅,有效解决办税“来回跑”的难题。

  这源于珠海横琴税务部门全国首创、自主研发的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平台,让税务人员与纳税人跨境远程可视化审批互动,实现让纳税人办税“一次不用跑”和完全“非接触式”办税。此外,全国率先推出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一区一厅一中心”智能联动办税新模式……珠海横琴税务部门不断提速升级跨境办税,对促进大湾区营商环境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税收交流方面,珠海市税务部门全力拓宽湾区税收知识和文化沟通桥梁,连续三年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税收辩论邀请赛”、参与打造的“湾区青年荟”等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和青年参与到对湾区税收的思辨和交流中,提升对湾区投资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