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7月23日成都消息(记者樊承志)被家长心急火燎送往医院救治的9岁小患者,因胃内积存了巨大的团块异物,在华西医院经历了长达15个小时的微创手术。这名有六年异食癖的小女孩昨日康复出院。

  邓凯:没得问题分分钟搞定

  上周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邓凯副教授接诊了这名小患者,据家长叙述,孩子有吞噬头发的不良习惯,直至近期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吓坏了家人。

  CT透视结果显示,小女孩的胃内存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团块影,需在内镜下微创手术。

胃镜越过贲门观察胃腔内视野(央广网发 华西医院供图)

  麻醉医师叮嘱邓凯,“小儿麻醉风险更高,操作要尽量快点,别时间长了哦”。

  邓凯充满自信:“没得问题,分分钟搞定。”

  邓凯对此类微创手术堪称娴熟,他的右手稳持镜线,轻柔地通过患者的口咽,晃过贲门便进入胃腔。

  “咦,这是啥子状况?!”瞬间,邓凯就被反射影像惊呆了,眼前是一大坨黑黢黢的团块影,几乎占满了全部的胃部空间。

  “别取了!转外科开刀吧!”内镜护士接过邓凯的话。邓凯心生弃念,内镜护士又追了一句,“我从没见过这一类的成功病例。”邓凯深知护士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转念一想,“这娃儿还小,若开腹手术取异物的话,对其今后影响还是很大。虽然外科开腹手术能够解决当下胃毛石症的问题,但是持续存在的异食癖,难保今后不再发,到那时再如何处理呢?相对于外科开腹手术,内镜微创治疗可以在不改变正常生理结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还保留了今后再治的余地。”

  邓凯宽慰同伴,“不就是异物量多些嘛,费点功夫耐心取,应该是可以取干净的”。

  邓凯在系列方案中做出选择:胃镜反复退出、插入操作步骤不可避免,必将对口咽部产生过度刺激与摩擦,加重损伤,诱发喉头水肿等风险。巧用外鞘管的方式,在口腔与胃腔之间建立一个独立的腔道,可以完全避免刺激和伤害。美中不足之处是,每次只能取出一小缕头发。邓凯坚信,只要反复多次的尝试,定能取出全部异物。

邓凯副教授与助手采用双钳道内镜联合大号异物钳与圈套器(央广网发 华西医院供图)

  重复着异物钳取操作,不知不觉半小时已经过去了。麻醉医师催促道,“非插管状态麻醉已经半小时多了,气道管理风险很高了。”

  邓凯在不舍中退出胃镜,结束了当天上午的内镜操作。然后与患儿家属沟通复杂的状况。邓凯副教授给消化内科住院总雷甜甜、吕修和交代了该患儿的情况,叮嘱若安排妥当插管麻醉后随时招呼。

  当晚22时左右,针对患儿的麻醉的准备工作再次就绪,邓凯副教授、吴念宏护师、规培护士杨杰推着内镜主机、各型内镜及附件,来到二楼手术室,一床未知的镜下微创手术再次启动。在全麻状态下行胃镜异物取出术,方式未变,采用上午通过外鞘管的方式建立胃腔与口腔的临时腔道,娴熟的钳取出胃腔内的异物,一丝一缕,越来越多的堆积异物被钳出。

  蜗牛式的方式效率太低了

  天呐!六年,患者小小的胃内积累了太多的异物,大坨异物团块依旧存积胃内。邓凯认识到,靠这种蜗牛式的方式,进度实在太慢,效率实在太低了。

  各种办法都尝试了,比如,使用圈套器圈取、外科腹腔镜抓持钳、输尿管抓钳、小儿内镜、胃镜、双钳道内镜等。邓凯小组继续研判:异物虽然由3-6cm的长发粘附成团,但是不承受过大力量,当牵引钳夹或圈取异物拖出贲门的过程,很容易发生滑脱,每次仅能取出一小缕。经过研判和筛选,决定采用双钳道内镜联合大号异物钳与圈套器使用。

  已经坚持了十多小时的操作,术者已经疲劳至极点,而胃内残留异物仍有一大坨,邓凯和同事们心生绝望之情,“是继续内镜取还是转外科开腹取”的意念再次扰乱着每位成员的心绪。

  面对困局,医者的信念、执着、责任心和动力往往源自一丝希望。手术的确简单,但是患者面临的则是创伤更大的外科开腹手术,倘若再复发便将束手无策,而内镜微创方式无疑是最佳方案,却需要医者们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邓凯和大家意识到,如果采用开腹手术给小患者的未来造成痛苦,那么将是参与这台邓凯和同事们在行医职业中的遗憾,经过一番“斗争”,大家决定向蜗牛学习,依赖慢动作一丝丝钳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艰难的重复性慢动作,19日中午,邓凯操作的“电子长臂”抓取了最后一丝异物。

  15小时的坚守!

  终于迎来了成功。在场的消化内科、小儿外科、麻醉科、手术医务人员露出欣慰的喜悦。

  术后监测显示,小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恢复良好。

  22日,小女孩走出医院回到家中。家人的心放下了,小女孩的痛苦解除了。

  小儿外科主管大夫杨敏不忘叮嘱患儿的家长,“出院后要注意女儿再吞食毛发哦”。

  接受记者采访时,白衣天使们依旧不忘借助媒体对胃毛石症的形成和预防“广而告之”:此症多发于儿童,主要因长期吞食毛发所致,经胃蠕动揉成毛团,逐渐增大,引发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异食癖现象,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