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6月7日消息(记者徐升)近日,随着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最后一批防护服装箱发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宁夏第一条防护服生产线完成使命,正式停产封存。疫情发生以来,这条生产线为宁夏各地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生产了3万多套防护服,极大地缓解了宁夏防疫物资紧缺的局面。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记者近日走进这家企业,了解到宁夏第一条防护服生产线背后的故事。

 

已停产封存的防护服胶条机(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需求激增,宁夏面临着防疫用品紧张的局面。对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与企业对接,为具有防疫用品生产条件的企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企业转产民用防疫物资。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此前具有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服装生产资质,具备民用防护服生产条件。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2月7日,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工人和技术人员复工上班。

 

工人正在焊接口罩耳带(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我们当时从网上大量搜集资料,还从医院借来了一套防护服,过技术人员连夜研究,2月10号晚我们就做出了宁夏第一件防护服。第二天,防护服面料到货后我们就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龙文军说,公司在极短时间内转型为民用口罩、防护服生产企业,首批下线的5000多件防护服第一时间捐赠给了宁夏各地的公安检查站、公路卡口、社区等防控一线。龙文军还记得,那段时间工厂里弥漫着紧张气氛,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多做一件是一件”。

 

汇川生产的两种口罩(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龙文军回忆说,疫情期间,作为口罩主要原料的熔喷布单价一度高达48万元,市场上的口罩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无论原料价格如何,汇川生产的普通一次性口罩的单价始终维持在2元。

  高价购进原材料,却平价卖出,究竟图什么?面对质疑,龙文军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少了1000多万元,但由于转产防疫物资,在销售收入减少的同时,利润反而增加。如今,公司的生产经营很快就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没有一名员工流失。由于复工较早,公司订单源源不断,已经排到了6月底。他说:“在疫情期间尽快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尽到了社会责任,稳定了员工就业。无论如何,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就是一种双赢!”

 

服装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为缓解防疫物资紧缺局面,汇川斥巨资紧急购置数台胶条机、自动超声波点焊机等设备,并从全国各地高价调运熔喷布等原材料,生产普通一次性口罩、N95口罩和防护服。转产以来,汇川生产了民用防护服3万多件,生产普通一次性口罩及N95口罩超过300万只,极大地缓解了宁夏民用防疫物资紧缺的局面。截至目前,汇川的N95和普通一次性口罩生产线仍在运转,大部分货物被出口至国外,继续为全球抗疫贡献着宁夏力量。

 

工人正在裁剪服装(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