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姜文婧)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近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持续发力,齐抓共管,推动长江干流和沿江湖泊水质持续好转。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总磷污染已超过COD(化学需氧量),成为全流域的首要污染物。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指出,总磷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呈持续转好态势,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湖体水质总体仍为Ⅳ类,主要为总磷超标。今年两会期间,潘碧灵委员继续为洞庭湖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湖泊生态是脆弱的,一旦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建议将重点湖泊保护和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潘碧灵委员今年围绕“持续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提出了关于打好湖泊总磷削减攻坚战的提案。

  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跨湖南、湖北两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湖关系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洞庭湖湖体水质持续好转,除总磷外,其它监测评价指标均已达到III类,同时,总磷浓度由2015年的0.112毫克/升下降到2018年的0.069毫克/升、2019年的0.066毫克/升,下降幅度超过41%,但下降幅度明显趋缓,要达到湖库III类水质标准(总磷<0.05毫克/升)还有很大难度。

  造成长江总磷污染严重的原因涉及地质原因、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等。潘碧灵调研发现,农业生产排放的总磷不可忽视。洞庭湖湖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重要的生猪、水产养殖基地,湖区畜禽养殖总磷排放量占总排放量近五成。此外,受过去大规模开发活动影响,流域自然生态的面积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对比,洞庭湖湖面减少38%,与之相伴的是湿地功能退化。

  总磷超标问题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突出短板。要尽快补上这一短板,潘碧灵建议,将湖泊保护和治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环保督察统筹范围。“准确掌握洞庭湖区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的总磷排放情况,做好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工作,为下一步洞庭湖区总磷污染控制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积极发展湖区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排放,加快建设生态沟渠、缓冲带等生态拦截与尾水回用工程,都是能切实减少洞庭湖总磷污染的举措。潘碧灵还呼吁,通过安排湖泊总磷削减科技重大专项,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加强基础课题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在湖泊总磷削减攻坚战中让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如何更好、更具持续力地保护好洞庭湖?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一直是潘碧灵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潘碧灵呼吁,在科学调整保护地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尽快批复设立洞庭湖国家公园,在洞庭湖区率先建立湿地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