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17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彭泓钧 吕燕燕)青海西宁市积极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城区、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十分钟健身圈”,勾勒10分钟全民健身“幸福半径”,实现群众体育健身生活化,助力新时代幸福西宁建设。

  迎着朝阳,西宁市民贾海玲和朋友一起走进了西门体育场,伴随着悦耳的空竹声,开始晨跑。

  贾海玲告诉记者,自己坚持健身已经有很多年了,这都得益于体育硬件设施不断提升,能参与的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多:“每次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慢跑过来就10多分钟,现在感觉体育场的外围的设施,还有各大小区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在设施比较全。”

  体育基础设施是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居住在港欧东方花园小区的市民马静,最近发现自家小区的门口多了一处运动场地,运动器材一应俱全,闲暇之余这里也成了她放松心情、健身康体的好地方:“平常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出来运动,最近看到我们家周围有很多这样的运动的地方,所以说我会经常来运动一下也挺好的。”

  近年来,西宁市紧盯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建立完善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区域居民密集程度和建设场地面积大小,大力实施“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工程,如今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找到健身休闲的场地。

  西宁市民司保健告诉记者:“现在特别方便,走出家门就能够锻炼身体,像原来的话出来要走到专门的地方,像体育馆体育中心这样的,现在我们一出来走上差不多三四百米就能找到健身器材,健身器材更新的特别快特别好又干净,对我们市民来说特别方便。”

  晚上8点,西宁市昆仑桥下新建的笼式运动场内灯火通明,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切磋球技,享受夜间运动休闲。过去这里是荒野空地,改造成运动场地向市民免费开放后,平均每天有500多人在这里运动。

  西宁市民程女士对记者说:“晚上来这里打打球,挺不错的,氛围也很好,人也多,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健身场所。”

  场地往往是制约健身场所建设的瓶颈,西宁市在建设“10分钟健身圈”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在街边绿地、城市拆迁改造产生的“金角银边”,根据社区居民健身需求,以铺设健身步道、安装健身器材,融入体育文化及体育人物展示的方式,规划建设了一批全民健身示范点,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西宁市民邓先生说:“现在这里设施好了,条件也好了,早上每天半个小时在这里健身跳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益。”

  2018年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四区至少建设一个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中心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去哪健身”的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扎实推进。如今,全民健身场所在各区形成了一区一特色,一特色一品牌,一品牌一景观的建设模式。

  西宁市体育局副局长方以波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2940多万,配备健身器材1万多件,同时建成了健身路径982处,实现了城区114个城区社区的健身器材的基本全覆盖,极大的提升了西宁市城区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和品质。”

  今后西宁市还将继续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体育中心,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小型体育健身广场、体育健身公园、小型足球场、冰雪运动场等场地设施,打造中心城镇全民健身示范点,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

  西宁市体育局副局长方以波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时引进了一些现代的科技,利用数字技术、5D技术,通过再引进一批智能健身的新设施装备,进一步地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提升新时代幸福西宁、健康西宁的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