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4月24日消息(记者尧遥)四月,阳光明媚,莺飞草长。记者来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湘江村,草木环绕,碧波荡漾,鸟儿唧啾,怡人景象尽展眼前。

  湘江村,因紧邻湘江而得名。这里水资源丰富,共有小微水体67个,沟渠12条,山塘50口,水面总面积达936亩。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番美景在两年多前还是一片水污染严重的区域。“那时候好邋遢,水都带有黑色,湖里都是垃圾。路过时都能闻到臭味,大家都绕着走。”回忆起曾经的家园,80岁的钟玉德老人连连摆手。

  2018年,湘江村将宝丰湖、彭家湖等纳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工程,即结合黑臭水体治理、沟渠清淤清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中小微治理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打通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

  按照水体无污染、无垃圾、无淤积、无违建、无损毁的“五无”目标,望城开始着力推进源头治污和对小微水体的整治工作。

 

  

如今的长沙望城湘江村风光(央广网发 湘江村村委会供图)  

施工前的苦竹湖(现改名宝丰湖) (央广网发 湘江村村委会供图)

  花草繁茂,土壤肥沃,一座生态绿岛映入眼帘。湘江村党总支书记邓志平告诉记者:“这是由清出来的淤泥打造的,3年来都没有施过肥,现在成了最好的景观。”

  在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和农田农药化肥往往容易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湘江村对症“下药”,迅速完成湖泊周边农户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农户的生活污水如今已全部实现处理后再排放。

  移步民居后院,记者发现了多处茂密绿植覆盖的池子。邓志平称,这是专门打造的人工小型湿地池。“上面栽种的是芭蕉、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根部可以很好地吸收、吸附、削减污水中富营养化的氮、磷以及水机物质,减轻水体腥臭。”邓志平宛如一名植物专家,他指了指房屋说,从厨房、卫生间出来的污水,分别进入隔油池、三格式化粪池,经过沉淀分离后,再通过管网进入这片小型人工湿地,“成本不高,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 

  湘江村的人工小型湿地池(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目前,湘江村已实现全面退养,全面兴起的绿色农业助推了源头治污。“周边1200余亩土地规模化流转,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了农药化肥使用总量。”邓志平介绍道。

  通过清淤,定期砍青、除杂等,湘江村恢复了宝丰湖、彭家湖等与周边沟渠、小微水体的自然连通。共8000平方米的人工浮岛宛如绿宝石点缀着湖面,湖边有松木桩、水生植物等护坡,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

  两年多下来,宝丰湖的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III至IV类,部分水域甚至达到了II类。如今,湖泊“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已经实现。 

  宝丰湖水体清澈,草木环绕(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美丽乡村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在湘江村,由党员、村民代表、贤达人士等组成的60多名志愿者,对村里环境进行日常管护。“你看,路上再也没人乱扔垃圾了,每家每户都会做好垃圾分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邓志平的语气里带着自豪,“大家的意识提高了,都很自觉地去维护环境。”

  环境好了,周末和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湘江村休闲度假。村民告诉记者,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达到一千多人次,“路边、桥下都停满了车”。

  游客赏花观湖、在农家乐吃饭、购买农副产品……人气旺了,村民的收入也更多元。从过去的一人就业,到现在两人、三人就业,湘江村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模式,周边村民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了2~3万元。

  钟玉德老人家里开了个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客人都要提前订位。站在湖边,他满脸喜悦:“环境变化太大了,现在家门口就像公园一样。你闻闻,都是青草的香气……” 

  湘江村已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长沙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央广网发 湘江村村委会供图)

  湘江村的华丽转身,只是湖南“铁腕治污”修复生态的一个生动缩影。2018年和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三市一区”(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已有222个村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项目。湖南省发改委透露,今年还将再投入1亿元,在144个村、4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开展“五结合”整治,还洞庭湖“郁郁青青,一碧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