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3月19日消息(记者李佳)三月的浙江,田间地头忙着春耕备耕,工厂车间内机械开足马力,港口码头集装箱有序装卸,一派生机盎然。连日来,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浙江组走厂区、到田头,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实地调研复工复产情况,浙江全面复工复产的景象徐徐展开。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正在装运集装箱,总体产能逐渐恢复。(央广网记者 李佳 摄)

  浙江省坚持“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全面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要求,在织牢精密智控网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遵循规律、把握节奏,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目前,全省疫情防控态势趋稳向好,复工复产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11万户中小工业企业产能基本恢复,397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产能恢复率85%;规上工业、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全部复工,企业产能恢复率88.6%。

  多措并举保障务工人员返岗 全国首趟湖北就业专列抵达浙江绍兴

  复工复产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浙江是劳务输入大省,省外劳动力占了浙江企业用工的一半左右。“员工返岗有困难吗?用工缺口还有多大?”这也是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浙江组成员关心的问题。

△德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员工在装配零件(央广网记者 李佳 摄)

  浙江积极开展“十省百市千县”省际劳务合作,与劳务输出大省开展省市县全面劳务对接,覆盖10余个省,近100个市、1000个县(市、区),建立省际劳务合作机制,以省政府或省人力社保厅名义与相关省市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部门通力配合,打通返岗堵点。春节以来,全省安排包车3万辆、专列239列,包机76架,通过“三包”累计接回员工85万人。同时,利用大数据精准掌握重点企业员工集中区域,建立用工招聘地图,做到细化、量化、图表化。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段的员工返岗和劳动力流动情况,制定针对性返岗方案。

  18日晚上,全国首趟接返在鄂员工就业专列发车抵达绍兴高铁北站,547名湖北恩施籍务工人在绍兴公安、医疗、人社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踏上返绍复工之路,他们中有不少是绍兴各家企业的技术骨干,返岗后将帮助企业提高产能恢复。

  不久前,绍兴市在前期企业“三服务”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面临因湖北籍技术骨干未能及时到岗,导致生产线无法顺利运行的情况。为此,绍兴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分析对比绍兴7.6万个湖北籍在绍流动人口数据和3.5万条非重点疫区湖北籍在绍务工人员参保数据,根据湖北疫情情况,确定潜江、恩施、咸宁等中低风险地区作为接返务工人员重点地市。汽车、火车双管齐下,在组织湖北潜江、荆州江陵-绍兴8辆“就业大巴”接返159名务工人员后,又通过协调恩施州和铁路部门,又开行恩施-绍兴就业专列,接回湖北籍员工。

  紧抓产业链协同复工 工业企业复产进入加速度

  推动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浙江建立了多级联动产业链协同复工机制。在省内,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机制,以县域、市域、省域为工作基点,分级推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同时,还与16个省市建立跨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机制,相互协调解决跨省企业对设备、零配件、原材料、检验检测、工程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需求。截至3月10日,共协调广东、江苏、上海等16个省市870家配套企业成功复工复产。

  针对企业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浙江组建了原材料保供专班,通过省际合作、国家协调等办法,有效保障重点企业生产需要。帮助振德医疗等一批口罩生产企业找到天津、广东、海南等地的熔喷布、鼻梁架、耳带等原材料供应商,并协调运输保障。围绕中小企业开复工对资金的需求,浙江各地又开展了金融帮扶助力复产补链。宁波在全国首先提出为小微企业贷款减免3个月利息,已累计发放免息贷款67.14亿元,贷款户数22129户,累计免息总额3992.34万元。

  浙江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复工,为工业企业复产按下“加速键”。截至3月10日,共协调推动3889家省内外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产能恢复率已达105.65%,11万户中小工业企业产能恢复率为1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