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顺德3月1日消息(记者王雪薇 通讯员岑婉梅)昨天是2月份的最后一天,这个2月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医院,每天都发生着无数感人的瞬间。

  作为顺德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自疫情爆发后,成为当地抗“疫”的重要力量。

  截至2月29日,该院专家组已经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完成了顺德区内疑似病例438例的会诊,也是顺德唯一承担这项任务的医院。此外,该院累计派出63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组图片,重温这个二月在顺德医院内外发生的一幕幕。有些已化作记忆中的片段,有些仍在延续着……

  这些故事发生在顺德,但同时也是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的缩影,类似的场景在抗疫一线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传递着信心与力量。

 

  1、不畏险阻赴一线

 

 

  疫情面前,党员冲锋在前。

  1月23日是大年二十九,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全体院领导、全体专家组成员、职能科全体人员、相关专科全体医护人员等取消休假。不少青年医务志愿者、党员代表纷纷向党组织提交了“请战书”。

  2月7日,“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誓师大会在该院门诊大堂举行。党员代表在志愿横幅上签名表态,不畏险阻赴一线,志愿为这场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起共产党员冲在最前的鲜红旗帜。

 

  2、“为你打包出发的行囊”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人民!” 一句句庄重的承诺响彻在医院大堂。

  2月13日上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紧急出征。在这支由15名医生、45名护士组成的60人医疗队中,副高以上职称有7人,近五成为共产党员。

  为了保障队员们安心上阵,医院后勤部门通宵准备物资和用品。每名医护人员配有3个旅行箱,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一批医用外科口罩、外科手套、护目镜、防护服外等物资,用量能够供队员们10天使用。

  在泪水与感动之外,打包行囊这样小小的一个细节,更显出征之前的淡定与从容。

 

  3、战“疫”夫妻档

 

 

  “我学土木,你学医,大学毕业一起到广东工作15年,原本以为我们的工作永无交集。这次是我们第一次为同一件事战斗,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2月13日,该院麻醉科手术室的总务护士李春艳在两度写下“请战书”后,终于随医疗队驰援武汉。临行送别,理工男出身的丈夫黄业群在朋友圈晒出上述感言。

  就在她接到出发通知的这一天,黄业群还在中山“火神山”医院没日没夜地赶工期。2月15日,项目如期完工,提供500张床位,极大缓解了中山市收治病患的压力。

  夫妻分隔两地,共同抗“疫”。他们的女儿黄依依在作文中写道:“我有点伤心,但是我也很骄傲,我的爸爸妈妈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可以为国出力。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长大了也能像爸爸妈妈那样报效祖国”。

 

  4、在方舱医院与国旗合影

 

 

  这张图片来自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邓晓龙博士的一篇手记。由于大家都是“全副武装”,已经辨认不出哪一个是他本人了。

  2月26日,包括邓晓龙在内的佛山市第二批弛援武汉医疗队,已进入武汉市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工作半个多月。

  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医护人员都很疲惫了,但这一天刚好赶上医疗队一位护士的生日,简单的庆祝仪式、大家自发唱起的《真心英雄》,让邓晓龙在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总觉得英雄很遥远,他们在书本里、在电视屏幕上;而今天,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感受到了我身边这些许许多多平凡的无名英雄们。”

 

  5、“我和女儿视频一下”

 

 

  一连半个月、每天连上16个小时,晚上11点,护士欧阳艳玲因为胳膊疼,躺在换鞋区的休息凳上休息;照片中的另一位护士名叫何婷珊,此时她正在和5岁的女儿视频通话。

  视频中的小女孩,第一句就是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当看到身穿白大衣的妈妈时,小女儿仿佛明白了什么,“妈妈你加油打败病毒就能赶紧回家了!”

  当问起多久没见女儿的时候,何婷珊自己也记不清了。年前就把女儿送到爸妈那里,本以为年后可以团聚一下,没想到碰上了疫情。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加班,整理各种流程,准备收治病人的物资,具体我真不记得啥时候见过女儿了,现在沟通主要靠视频通话。”

  这一晚,挂了电话后,她又睡在了医院里,而像这样夜晚已经数不清是第多少个了。

 

  6、“好人一生平安”

 

 

  这张照片摄于2月21日,地点是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楼重症病房的第12病区。

  站在C位、身着红杉的男子是武汉市一位志愿者,在经过近一周的治疗后顺利出院,他也是佛山第二批弛援武汉医疗队接管该病区后的第一例出院患者。

  疫情发生后,作为私家车主志愿者,他每天义务为各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送饭、送物资。聊到自己因为做志愿者而被感染时,他笑笑轻松地说:

  “刚开始有些情绪,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但后来心情慢慢平复,心想如果我不干这个,还是会有第二个人干这个,也许今天被感染的就是他。这样想想就舒坦多了。”

  在住院期间,他的乐观与善心感染了很多驰援武汉的广东医护人员。当得知他病愈后,不少医生在日记中留下了祝福。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管床医生何杰雄:“我们治愈的不单是患者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伤的心灵。阳光终将驱散阴霾!”

  同样来自该院的管床医生马豫茜:“这次疫情,我们总是被冠以‘最美逆行者’,其实在这层光环下,还有很多很多的‘他’,默默隐匿在我们的光环中,逆风而行,勇于承担。”

 

  7、最后一道筛查防线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对于临床一线而言,放射科早已从以往的医技辅助团队,跃升为第一线的“防守型”岗位。

  作为顺德区新冠肺炎诊治专家组成员,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放射科胡秋根主任除了本院的会诊外,还负责全区相关病人的影像会诊工作。

  “这如同医院的最后一道‘看不见’的筛查防线”,胡秋根表示,在目前情况下,CT影像学检查起到重要的筛查作用,“任何一个科室拍摄的患者胸部CT片,如果符合病毒学肺炎的诊断,我们就会提示临床医生,追问其流行病学史,为筛查新冠患者再守一道防线。”

  曾有一名男性患者,有流行病学史,低热一天入院,前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通过肺部高分辨CT检查,发现其右下肺外侧基底段胸膜下一淡薄影,边缘不清,约6mm大小,因为肺部发现小病灶,专家组还是谨慎处理。最终,第三次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得到了及时确诊,同时也避免了漏诊。

 

  8、穿梭在医院的“专车司机”

 

 

  “先生你好,请问要到哪里?”

  “我刚拿抽血结果,要去发热门诊找医生。”

  “好的,请坐稳了。”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内都会看到蓝白相间的电瓶车在院内穿梭,这已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为降低患者因就诊而产生的接触性传播风险,该院对就医路线进行改造,设立预检分诊专用通道。伴随而来的是,大部分院内出入口临时封闭,给就诊市民带来较大的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首批“专车司机”正式上岗,承担普通患者和发热患者的院内接送任务。说是“专车司机”,但其实都是兼职的,除了轮班驾驶患者接送车外,其他时间仍然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些“司机”中,最大的56岁,最小的26岁,共产党员占半数以上。每台“专车”每天要工作6-9小时,最密的一次,一个晚上2小时就接送了9趟发热住院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