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1月30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杜金明)最近采访了两位宁波基层的社区干部,都是80后。在疫情面前,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带头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还善于思考,坚决把好线上和线下两道关。

  线上:80后党员主动请缨开辟疫情防控“第二战场”

  “在家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安全的”“这已经辟过谣了,大家千万别信。”“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在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东海社区微信群里,黄柴方是最活跃的。

  黄柴方是东海社区第五支部党支部书记,从大年三十至今,她天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没有挨家挨户上门,但依旧忙碌。她的工作是通过社区微信群,向居民宣传防疫知识。

  “我看到不少医护人员都在紧急驰援武汉,我也想做点事,社区是防控第一线,需要年轻人来参与。”黄柴方说,除夕前一天,她联系社区党委书记邵飞,希望能够参加疫情的社区管控工作。邵飞给她安排一份线上工作,利用她在党员群和业主群的号召力,每天多时段推送权威防控信息和防病知识、分享一线医护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暖心故事等。

  “我们社区老年人居多,防控意识比较弱,而且还经常转发一些不经核实的信息,这一块的舆论引导实际上很重要。”黄柴方说,虽然平时在群里跟大家沟通的挺顺畅,但疫情来了,有的人恐慌,有的人不当回事,“让大家从自我做起,重视防控,正确看待一些信息,引导起来挺难的。”黄柴方率先从自己的父母入手,耐心解释劝导,让他们尽量少出门,不聚会,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再通过父母带动楼道里的邻居。“老年人之间沟通起来相对方便。”

  疫情爆发后,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比如飞机在宁波上空撒消毒水、公交停开、高速封路等等。“我会找到主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相关部门的辟谣信息等,总之通过各种渠道,把准确的消息传达给社区群众,避免引起大家恐慌。”辟谣也是黄柴方一项重要的“线上工作”,“开始大家都不信我说的,我反复解释,不断推送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后来,社区群里的互动渐渐多了起来,大家把问题一股脑地抛给黄柴方。“这两天,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疫情何时能结束,有没有特效药,生活物资是不是很紧缺,要不要提前储备等等。”黄柴方一个一个耐心地解答。“有时候回答不上来,我就查资料,找权威信息,问专业的人。”

  “没事少出门、不聚会、不串门,出门买菜戴口罩,这些防疫措施慢慢都接受了。”黄柴方说,她愿意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跟老年人交流,“除了一线防控,在‘第二战场’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居民正确防控,不传谣、不信谣,也很重要。”

  接下来黄柴方的工作会更多,更复杂,“天气越来越暖和,不少老年人都会喜欢到小区里晒太阳,我们这些年轻党员要先从自己的父母入手,说服他们要做好防护措施,要正确佩戴口罩,然后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老年人。”

  线下:“80”后社区书记自创宁波方言版防疫顺口溜

  冠状病毒冒(冒意为不要,莫)恐慌,科学防范要记牢。勤洗手来勤通风,吃吃困困浆养好(多在家休息)。人多冒去轧热闹(人多不要去凑热闹),出门必须戴口罩……傍晚5点,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白鹤社区的保安老唐拿着小喇叭,绕着小区巡逻。小喇叭里循环播放着用宁波话录制的顺口溜,讲的都是防疫知识。这样的巡逻至少要持续到晚上8点,“尽量让小区的居民都听见,他们愿意听,效果挺好。”老唐说。

  这段宁波方言版的防疫顺口溜是白鹤社区党委书记汪洪江自创的。白鹤社区是宁波典型的老小区,有住户3668户,老年居民占50%,有老年人口2738人。向老年群体宣传防疫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成为社区干部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疫情发生后,我们起初也在小区各个显著的位置都张贴了通知,向居民宣传做好个人防护。”汪洪江说,几天下来感觉效果不好,还是有居民出门不戴口罩。汪洪江是地道的宁波人,80年出生,但已经有20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他意识到,这一次必须找到跟居民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后来我发现浙江不少地方用方言写打油诗,效果挺好,我也想试试。”

  汪洪江把一些防疫要领、注意事项都写进了顺口溜,自己用宁波话录了下来。“我让保安师傅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8点,绕着小区走3圈,这样基本就能全覆盖了。”汪洪江说,这次疫情来的突然,实际上大家很紧张,但不少人不知道怎么去防控。有时候你强制给居民灌输一些道理,特别是面对老年群体,他们很难接受,“方言有天然的亲和力,老年人能听得进去,很受欢迎,对宣传动员工作很有帮助。”

  “针对本地居民的宣传目前问题不大,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外来租户的防控。”汪洪江说,白鹤社区有三分之一外地租户,节后已经有不少人陆续返回,防疫工作不容半点松懈。“我们是第一道防线,社工已经全员上岗,党员必须带头冲在一线,24小时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