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月10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肖建喜)1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研究员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谈起研究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间,许能贵掐指一算,竟快30年了。

  许能贵1983年被调剂到安徽中医学院针灸专业。针灸专业当年是全国首次招生,在这之前,他对中医几乎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兴趣。那时候他想:“这辈子,只能和‘一根针一把草’过了。”

  不过,在实践课上,看到老师用几根小小的银针就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他感觉非常神奇。读的书越多,他越感受到针灸的魅力。每次考试,他都排在全系150多人的前几名。

  他打趣地说:“当时身心都用来和针灸谈‘恋爱’了。”1988年,已经爱上针灸的许能贵,继续选择攻读本校针灸专业的研究生。一读又是3年。

  1991年硕士毕业后,表现出众的许能贵被留在了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当时针灸经络研究所名家云集,能留校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许能贵说。

  “临床上针灸科治疗中风的病人最多,效果也很好,但当时研究这个的很少,导师就说,你得有个方向并且坚持下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从事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5年时间,他成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个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人,并被任命为研究所最年轻的副所长,还被破格晋升为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深深“爱”上针灸的许能贵没有止步于此。1998年,他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始攻读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学位。

  “岭南文化根基深厚,中医药的发展舞台大、平台广、水平高。在广东从事中医药事业大有可为。”博士还未毕业,许能贵就放弃原单位的优厚待遇和事业基础,舍弃了合肥的房改房,谢绝同事的劝阻,举家迁到了广州。

  2001年,许能贵如愿调进广州中医药大学,变成该校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很快,他主持研究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3年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同年,他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厚积薄发。2005年,许能贵团队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13年,团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有了这两项部级一等奖之后,就开始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2015年首次申报,2017年再次申报,都以失败告终。

  “事不过三,2019年终于成功了!”

  “前面两次没成功,并不是说我们的东西不好,对于中医我们确实是有自信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

  据许能贵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尤其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针灸不仅仅是用来治疗疼痛,像中风之类的神经科疾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

  中风因为它的较高发病率和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而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和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一旦有家庭成员中风,假如治疗不及时,留下了后遗症,就会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负担。

  对于患者个人层面,它不仅仅带来运动方面的障碍,还有在认知上的障碍,但老年痴呆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等相关的疾病都可能随之产生。中风这个疾病是我们国家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中风是中医的病名,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分别对应现代医学说的脑梗塞和脑出血。中风绝大部分都是缺血性的。

  “相对说来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病了以后,病人的生命体征都是比较平稳,所以可以尽快地使用针灸进行治疗。缺血性中风,针灸一早介入效果更好,留下的后遗症也少,所以说我选择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为突破点来进行研究。”

  许能贵创新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创建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中风发病两周以内都认为是急性期,两周至6个月以内认为是恢复期,6个月以后基本上属于后遗症期。“根据不用的分期有不同的治法,但都可以针刺。”

  经国内外多中心、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由国际上的平均40%降低到17.9%。

  因为他的研究成果,所在项目组主持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路径和针灸国家标准1项。

  “不仅仅就是传承精华,我觉得中医药完全是可以进行创新的。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医药的技术和理论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能造福于人类健康,这才是我们中医人努力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