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7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谢荣 祁海峰 郭四辈)青海是三江之源,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三年多来,青海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抓手,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11月的青海三江源地区虽然已是天寒地冻,但生态环保工作却是一派火热。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当地首座生活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站投运,垃圾处理产生的废气,可做到无烟无色达标排放。与此同时,旨在清洁取暖的“煤改电”工程也在玉树等地加快普及,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0万吨。

  三江源清洁取暖项目施工维护人员撒青春推进清洁能源,既减少了排放,保护了生态,又改善了民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17%,涵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源头。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把过去多部门管理的“九龙治水”,变为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筹推进。在新的运行机制下,像垃圾无害化处理、清洁取暖这样涉及环保、民政、科技、能源等多部门审批的项目,如今变成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力度更强、效率更高。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说:“打破这个原有的这些利益的藩篱,建立了统一高效的这种管理机制,也达到了生态保护的管理和执法的统一行使。”

  青海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绍:“‘生态之窗’系统目前完成了35个点位的建设工作,主要是与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地面监测互相配合,对青海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实时监测。”

  把“中华水塔”守护好,三年多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4.3万人从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三江源生态法庭、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相继建立,保护体系越发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荒漠面积得到控制,草蓄平衡,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提高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