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11月16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通讯员孙志鹏)初冬时节,四明湖畔的那一排排池杉又红了,而比池杉更红火的是离湖畔不远处的横坎头村。这个被誉为“浙东红村”的山村,这几天又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他们或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追忆峥嵘岁月,或在村家园馆里感受村庄绿色发展成就……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横坎头村谋深做实新时代红色资源传承发展新篇章,奏响了一支火红的奋进曲。

  先烈足迹在这里延伸

  “我自豪,我是红村人!神圣的信念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牢牢扎根。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出,走出美好前程。”这是横坎头村村歌《我自豪,我是红村人》中的几句歌词,唱出了横坎头村村民的自豪与决心。近年来,横坎头村全面参与红色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对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等抗战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最大程度还原遗址的“革命气息”,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成为首批“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这些都是当年根据地的战士们用过的东西,当时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的。”近日,一批来自宁波的年轻党员一边听着讲解员解说,一边看着生动的图片资料和战斗仿真场景的展示,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一位深有感触地说:“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为革命前仆后继、奋斗终身的先烈们……”

  结合主题教育,横坎头村还推出“重走根据地之路”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并以穿一次军服、唱一首红歌、看一部红色电影等方式,引领游客开展“初心之旅”、感悟革命精神。“红村小铺”也适时推出“不忘初心”马克杯、“为人民服务”帆布包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游客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3月至今年9月,前来横坎头村旅游的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

  红色文化在这里传承

  “我们这里还有全国首个‘红色电台’,游客可以来到直播间,朗诵红色诗歌,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红色记忆的感受。”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自豪地说,“电台每周六在FM92.0进行直播,新媒体还同步推送广播内容。”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新起来”“活起来”,是全体村民的共识。横坎头村广泛征集展现革命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老物件,创建了余姚市首个红色村史馆、首个红色图书驿站。还组建“红色宣讲团”,开展“春天里的回信”“我听老党员讲故事”“十五年十五个小故事”等主题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受红色文化熏陶,红村文艺作品精彩纷呈。在市级相关部门帮助下,横坎头村多形式全方位挖掘四明大地英雄儿女的革命故事,先后创作了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歌曲《又见梁弄红》等文艺精品,并举办“红村村晚”“红村文化节”等文艺汇演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唱红色歌曲、传播红色文化,唱出红村人的幸福生活,奏响红村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先锋旗帜在这里飘扬

  “红色基因”是红村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之源。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村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学深悟透重要回信精神,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化作红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村党委牢记总书记“两个必须”指示精神,深入实施“锋领红村创样板”三年行动,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把每个支部建成红色堡垒,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先锋旗帜。

  横坎头村推行“联六包六”(每位党员联系不少于六户群众,包干收集反馈群众意见、矛盾纠纷化解、重大事项传达、违规事项劝阻、结对共建、惠农政策宣传等六项工作)党员服务群众工作法,将党员“联六包六”情况作为“红锋亮绩”积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广大党员进一步守初心践使命。“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联六包六’做得较好的徐校忠、孙秋菊两名党员,他们的积分已有60多分了。”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累积的积分不仅是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更是党员党性意识、奉献意识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升党员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红色动力。”

  党员带头作示范,红村青年不落后。外出青年积极响应“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号召,如留德研究生、年轻党员黄徐洁返乡开起了红色主题的“横坎头农家”农家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90后”青年张渊涵从企业辞职,负责起村里的民生事务,为家乡发展尽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红村,在这片热土地上挥洒汗水、振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