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019日消息(记者郑澍)“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份情我一直记在心里。”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桂祥,时常挂念着粤北那个偏僻的小山乡。二十多年来,他利用节假日投身家乡扶贫事业,成功带领“老少边穷淹”的瑶汉乡亲改变观念、脱贫致富。


每次回乡,黄桂祥都和乡亲们坐一起交谈

  1998年,他被省里派驻梅州市丰顺县扶贫,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想到自己靠乡亲们的帮助一步步走出大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让乡亲们过上“有活干,有钱赚”的好日子。

  由于缺乏经验,他带领乡亲们先后栽种的茶花、杜仲、肉桂的“三高作物”全部失败了,有的乡亲动摇了信心。

  “发展产业,最难的是前3-5年。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大家干劲足、期望大,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应对,才是真正的考验。”黄桂祥从失败的经历里吸取教训,村民没有种植技术,他就引荐专业的技术员,指导村民改种易生快长的春桃、板栗和其他适宜的果树;种植中缺乏种苗、肥料等资金,他毫不犹豫自掏腰包一一解决;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他就家家户户走访、深入浅出做足工夫。

  这一次,他成功了。易生快长的500多亩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树在3年后喜获丰收,一下子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只有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紧扣当地实情和资源优势,才能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做成不断的事业。”

  罗坑镇山林资源丰富,种植茶叶有一定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商品价值。在拓荒经验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罗坑茶特性和“一乡一品”的定位,他决心利用连片的山林资源优势,带着乡亲振兴以茶为主的生态产业。

  “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既要拜群众为师,又要领群众干事。”以茶兴乡的路上,黄桂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坚持的。


黄桂祥与乡亲们在山上茶林交流育茶经验

  二十多年来,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和老乡一起上山看土质、看环境、看茶叶长势,是当地除草、掰石、开山的好把手。他经常和茶农们宅在小作坊里,研究新品种、试制新方法。

  “双脚插进泥土里,身上才能长出花果。”


黄桂祥在罗坑深山探寻野生古茶树

  黄桂祥在曲江、英德、乳源三县区交界的莽莽山涯中,陆续发现散落着数万棵乔木与半乔木野生茶树,无意中打开了当地野生古树茶“产学研”合作的山门。

  2010年,他把握机遇,推动韶关市曲江区政府成立了“罗坑茶保护与开发办公室”,并指导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村民恢复管理原有茶山、茶园。

  近几年,罗坑镇茶叶生产收入占当地GDP的五成多,茶农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是6年前的10倍,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品牌体系基本形型,并连续举办了6届罗坑茶文化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在黄桂祥眼里,二十多年来的乡村振兴之路并没有捷径。 “这些年的努力,一切都值得。今后我要继续与困难同行,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