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进福厦高铁施工现场:信息化智能化助力打造“精品工程”

2019-08-04 14: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厦门8月4日消息(记者陈庚)作为福建省内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福厦高铁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于2022年全线建成通车。记者日前走进福厦高铁项目9标段施工现场采访发现,借助各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助力这条东南沿海高速铁路重要通道建成“精品工程”。
钢筋加工场工人正在焊接钢筋笼(央广网记者 陈庚摄)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修建高铁,架桥梁、挖隧道是工程常态。由中铁六局承担的福厦高铁第9标段,全长39.5公里,其中桥梁就有6座、29.5公里长,占全长的75%;隧道3座共2.11公里长。施工线路与既有铁路交叉3处,与高速公路交叉4处,与国道交叉4处,与省道交叉5处,与县道交叉12处,与城市道路交叉33处,与九龙江交叉3处,与燃气管道交叉3处。
  “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施工的新路子,精细化管理,‘寸土必争’。”中铁六局福厦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郜战胜介绍说。
  在位于厦门集美北大道的集美特大桥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每个桥墩身上都贴有代表其身份证明的二维码标识,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钻孔桩、承台、墩身的相关信息参数一目了然。中铁六局福厦项目部一分部总工张凤龙告诉记者,施工中每个钢筋笼、每个桥墩、每片梁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扫描后不光能实时了解安装位置、截面尺寸、加工时间等信息,后续还能对质量情况进行追溯。
矗立在厦门市集美区的福厦高铁桥墩(央广网记者 陈庚摄)
  桥梁墩身混凝土养护一直是困扰现场施工的一个难题。张凤龙介绍说,以往采用包裹土工布洒水和固定环形喷水管喷水养护的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操作不方便、补充水分不及时和喷洒不均匀的问题。建设者们通过反复改进,自行研发了一套成本只有7000多元的墩身自动升降喷淋养护系统,由继电器控制时间对墩身进行定时自动喷淋,喷洒过程均匀,养护效果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养护质量。
  在位于厦门海沧区的中铁六局钢筋加工场,一进门,一块印满二维码的“安全操作规程”告示牌很是显眼。弯曲机、滚焊机……12个二维码对应12种设备,用手机一扫,每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写得仔仔细细。“以前,我们需要把每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都打印出来,张贴上墙,现在这种方式更节约资源,也更方便学习查看,受到年轻技工的欢迎。”张凤龙说。
  “特大桥三跨九龙江”、“五隧道相聚照镜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两处施工现场由于紧邻繁忙的厦深铁路线,施工难度较大。为确保人身安全,九龙江特大桥高桥墩一律采用安全平台作业并对周围安全网进行全封闭;水中墩施工作业前认真调查水文、气候特点,制定具体安全措施,以避免气候灾害、台风暴雨而导致工程受损;现场材料覆盖后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检查是否牢固后方可离开并加强日常监督,确保厦深营业线不受周边漂浮物影响行车安全。
  而新照镜尾隧道距既有线杭深铁路隧道最短距离不足40米,为确保安全,不可使用传统钻爆开挖施工方法,且施工时间仅限于在晚上列车停运、线路检修的3至4个小时内。为此,施工方采用水压爆破、电子雷管爆破、初支湿喷工艺、三维激光断面扫描仪等多项新工艺和工艺装备,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工期目标。
  高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分工细,进度不一、千头万绪。中铁六局福厦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郜战胜告诉记者,该局为此自行研发了“福厦在线“信息聚合平台,可随时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的方式快速查询项目数据、任务、管理要求,问题库进展情况等,解决了以往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效率低,出错率高的情况。同时,建立了智控中心,在办公室就可以将施工现场一目了然;先后采用了25种现代化和智能化施工装备,为建设精品工程提供了保障。
编辑: 方婧

走进福厦高铁施工现场:信息化智能化助力打造“精品工程”

作为福建省内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福厦高铁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于2022年全线建成通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