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包包山 迁入阳光城

2019-07-12 09: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毕节7月12日消息(记者张兆福 王利)“一鸡啼叫,三省皆闻”、“一步踏三省”,这些颇富诗意的传述,就是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美称。鸡鸣三省村离毕节城75公里,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处,与北面的四川省叙永县、西北面的云南省威信县和镇雄县隔河相望,站在老鹰岩上,三省交会的区域情况以及其间的山水峡谷奇景一览无余。

  贵州这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交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强大引擎。记者从贵阳到毕节,毕节到林口镇,林口再到鸡鸣三省村,一路高速,到鸡鸣三省村的山路也是路况不错的旅游公路。然而,村干部告诉记者,鸡鸣三省村有六个寨子,其中最高处的包包组是到现在为止唯一不通路的村民小组。

  

  右上是停车处,左下是包包组。(王利 摄)

  村干部带记者开车往村委会后山走,半个小时后,到了山顶一户村民家的晒谷坪停下,便再无路可通。村干部指着平行远处散乱的几栋房子,告诉记者,那就是包包组。从记者的角度,包包组似乎就在一两百米开外,怎么会不通公路呢?

  

  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路途艰难。(张兆福 摄)

  然而,往前步行几十米,真相就显露出来。视觉的偏差让人觉得包包组近在咫尺,伸手可触,可实际隔着深谷,记者在这头,包包组在那头,中间深不见底,只有溪水跌荡的声音隐约上浮,一只老鹰张开翅膀自由盘旋。

  要去包包组,只能先沿着断崖绝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走到谷底,再从谷底结合处往上爬,陡峭的山坡上有着村民开垦出来的玉米地。

  鸡鸣三省村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河流纵切,四处是绝壁悬崖。“包包组”仅42户人家,被深谷包围,隔着渭河和云南相望。在这里,修路、修房的材料仍需人背马驮才能运上山,难度和成本是外界的数倍。悬崖上凿出的这条山路不足半米,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行,这条路是进出村部唯一的通道,熟悉山路的村民走出来,最少需要四十分钟。因为才下过雨,山路泥泞湿滑,爬到包包组第一户人家,记者花了一个多小时。

  许明松家是村头的第一家。许家房子长,分为两组,一头是两层楼房,是生活的空间;一头是平房,放工具杂物和养猪。墙上贴着许多公告,有三张引起了记者注意,一张是2017年全组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951.1元,最多的一户分到了201.9元,最少的分到了30.28元;一张是2018年镇上发放的冬春救助资金,有五户人员得到了300元到800元不等的救助款;还有一张,是镇里去年组织调整大家种马铃薯,全组共调整种马铃薯70亩。这三张公告,还原了包包组的基本生活生产状况。

  

  村民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账单(蒋琦 摄)

  老许房子大房间多,老许坐在中间一间房里看电视,是几年前热播的战争片《亮剑》。房里除了靠墙的电视机柜,就是一个烧水取暖的铁炉,占了房子大半空间。望见屋外头来了一堆人,许明松一时间手足无措,赶紧起身打水烧水,从破橱柜里掏出几只杯子,杯壁上挂着一层厚厚的泥垢。许明松红着脸告诉我们,“老长时间没用过,我先去洗洗!”。

  

  许明松准备为远道来的客人烧水喝。(张兆福 摄)

  和许明松聊天,总是一问一答,他不多说话。但提起这条路,62岁的许明松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往外倒苦水。

  “没爬过这个山包包,你体会不到大家搬迁的意愿为什么这么强烈。”

  “前几年,村里的小杨背着背篓给他男人送饭,就在这悬崖边翻下去摔死了。”

  “看病也不容易,生了小病找村医能看,不敢得大病,得抬到镇上坐车。”

  ……

  最让许明松难受的是没日没夜的寂寞,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伴去照顾孙子,找不到人说话。他告诉记者,每天晚上都要看电视到10点,熬不住了才去睡觉。“孙子们都在镇上,也不愿来这地儿,来一趟走两个钟头山路。想他们的时候就视频。”

  路不通,包包组四十二户人家实际只有二十户还有人在这里。去年,包包组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村里开动员大会,许明松没来得及和妻子商量,当场就签了同意书,“毫不犹豫地签,签回来打电话告诉老伴儿,她也支持我”。再过不久,他就要搬到毕节的碧海阳光安置点,成为一个新市民。由于需要排号交房,许明松有点心急。

  

  许明松养的几头猪是他搬走前唯一的牵挂。(张兆福 摄)

  早许明松一步,他的老邻居石俊周一家已经领到了新房的钥匙。老石家在老许家后坡,房子不大且陈旧。倒是门前两棵树威武,一棵松柏,一棵板栗,有三层楼高,遮挡着风雨,这都是老石二十年前亲手栽下的。

  讲起即将入住的新环境,石俊周笑得合不拢嘴,“一栋栋小洋楼,就跟别墅一样,没寻思哪天我们也能住上。”身材瘦高的石俊周是个勤快人,院子里晒满了油菜杆,十几头猪长得肥硕。他告诉记者等把这些处理完马上就搬走,屋里的杂物一概不要了,树也不砍,留在老家。“新房子里什么都配齐了,我们到了,去楼下买点米油和蔬菜就能生活,哪像现在,走两小时到镇上才买得到。”

  

  石俊周搬走前最后和老房子合影。(张兆福 摄)

  林口镇扶贫干部赵江告诉记者,安置点能容纳2.8万人,通过现代农业温室大棚、辣椒加工厂、劳务对接等方式,最少可以实现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不过,石俊周有着一身杀猪的“本领”,他有着自己的算盘,在附近的菜市场租个摊位卖猪肉,相当于创业了。

  问及土地的问题,赵江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会被统一流转栽种琵琶、樱桃、核桃等经果林,从这里搬出去的村民照样拿流转费、拿分红。

  

  碧海阳光安置点航拍(蒲曾勇 摄)

  下午五点,记者从包包组下山,半路上正好遇到五个结伴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有。若不是都穿着鲜亮的衣服,远望这绵长的山崖,真是很难发现他们的小身躯。陪同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山外打工。想想身后有段湿滑的路段,大家不禁打个冷颤,反复叮嘱他们千万别滑倒。学前班孩子小声说道“摔过跤”,引来其他大孩子大笑。

  

  孩子们的放学路(张兆福 摄)

  

  他们似乎习惯了这条路,这是孩子们留给这片包包山的笑脸。(张兆福 摄)

  “每天早晚孩子们都在我家房前的坡坡上经过,到村里的小学上课。他们两三岁就在这山崖上耍,做父母的哪有不担心的。”许明松感叹。

  好在,他们很快就要和这片包包山告别,就要从这条曲折的小路上走出来了。

编辑: 郑皓月

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包包山 迁入阳光城

贵州这几年,发展迅速,尤其交通。我们从贵阳到毕节,毕节到林口镇,林口再到鸡鸣三省村,一路高速,其中到鸡鸣三省村的山路也是路况不错的旅游公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