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政协委员谈破解海南菜价高:流通层多 需尽快打破垄断

2019-01-28 10: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海口1月28日消息(记者辛如记 吴媚苗 通讯员吕佩义)民生无小事。“米袋子、菜篮子、心系百姓钱袋子”。近几年,海南海口等地菜价居高不下,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多次调研整治,虽有所缓解,但尚未彻底根治问题。今年海南“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海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仁君教授。

  李仁君表示,海口等城市菜价居高不下,主要症结在于,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度没有把握好,使得蔬菜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形成了总体上不利消费者的卖方市场行情。其背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需求侧的原因:海南蔬菜需求市场容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海南常住人口少,蔬菜消费市场容量小。2018年海南人口密度2050人/平方公里,在31省市中排24位。2017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9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7位。由于蔬菜市场容量小,单品种蔬菜日均销售量不大,批发、零售各环节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供给侧方面的原因:首先海南夏秋季节气温高、雷雨、台风天气频发,病虫害多,本地产量不够。其次是结构性问题,本地需求广泛的叶菜供给量不足,生产量较大的瓜菜类岛内需求有限,主要销往岛外。第三,由于天气和通道原因,外地蔬菜进入渠道不畅,进入风险高、难度大且成本高。第四,流通方面,一级批发商利用市场垄断,控制蔬菜进岛量,制造“紧平衡”。外地菜来到海南后,基本只能通过凤翔批发市场进入海南市场。而凤翔市场一级批发档口少,且大多集中掌握在几个经销商手中,一级批发商与二级批发商之间长期合作,采用不当场结算交易方式,价格控制能力强,新的竞争者很难进入市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批发商相互配合,严格控制蔬菜进岛量,使海南岛蔬菜供应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这也是推高菜价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本地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再到零售环节,销售价格比例约为1:2:4。李仁君表示,这说明海南蔬菜市场的总体不利于消费者的卖方市场状况并没有惠及到农民及零售摊贩。也就是说,在生产源头上除了生产成本较高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加价,菜农并没有得到实惠,而在零售环节,根据调查,一个菜摊需要一对夫妇两人经营,按照正常损耗和日常销量200斤估算,平均每斤蔬菜加价1.5-2元后,两人月收入仅为9000元左右,也没有暴利。所以,关键在于海南流通层级过多,由此造成加价过高,批发与零售市场私有化程度过高,客观上形成了垄断。

  如何破解这一困绕政府,心系百姓的难题?李仁君认为,无条件满足民生需求只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问题。由此,解决菜价问题关键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变“紧平衡”为“宽松平衡”,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应多管齐下解决这一难题:政策上加大投入,做好常年蔬菜基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规划落实常年蔬菜种植;用好补贴,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技术上,实施农业“四化”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分类鼓励发展小拱棚(遮阳篷)、钢架棚和高技术工厂化农业,以及鼓励发展高技术现代化都市微农业,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流通环节,加快建设公益性批发市场,采用即期现货交易、拍卖、挂牌交易等多种交易手段,接入统一电子交易平台,统筹岛外蔬菜、岛内常年蔬菜基地、中小农户等多种供应来源保障供给,逐步缓解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

编辑: 郑皓月

政协委员谈破解海南菜价高:流通层多 需尽快打破垄断

民生无小事。“米袋子、菜篮子、心系百姓钱袋子”。近几年,海南海口等地菜价居高不下,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多次调研整治,虽有所缓解,但尚未彻底根治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