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改革开放40年 青海西宁现代农业结硕果

2018-12-28 15:2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宁12月28日消息(记者张雷 西宁台记者王春燕 仲艺)“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传统农业中农民辛勤劳作的模样。

  上世纪70年代,青海省西宁市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业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大变革。40年来,西宁市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坚持生态循环理念,逐渐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相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相促进的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子。

  时至隆冬,室外滴水结冰。可在位于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玉拉村的设施农业基地,上百栋温棚里,西红柿、冬瓜、青椒、葡萄等品种齐全的瓜果蔬菜一应俱全。据了解,这里种植的蔬果品种常年以茄子、西葫芦、西红柿、葡萄、西芹、有机菜花、叶菜类为主。

  湟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介绍:“合作社是2014年成立的,近五年来,我们从最开始的人工种植,到现在好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的葡萄、西红柿,还有茄子等,都取得绿色认证了。同时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成立了自己的检测室,每一批蔬菜先自行检测,保证上市的新鲜和安全。”

  为丰富西宁市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有效缓解广大市民对新鲜蔬菜的需求,青海圣地锦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在湟中县多巴镇玉拉村、幸福村,流转土地3100多亩,建设深冬温室1300多栋,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十多个品种的蔬菜,年供应量达2万多吨。

  公司总经理陈国栋介绍:“园区积极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打造集生产、分拣、加工、冷链、储备、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在生产、保鲜、流通、销售上向高效、高量、高质发展。目前园区蔬菜的70%销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以及西宁市区,30%的蔬菜直销省外。”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宁市农业生产由种植养殖单一模式向多种经营转变,商品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形成。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合尔营的花卉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马启兴在用心地修剪花卉。在他的心里,40年,改变的不仅是他的劳作方式,还有生活质量:“以前我们种植一些山地,现在种了花卉,受的苦小了,经济条件也好了。”

  通过多年的建设,湟中县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到2018年年底,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达11.95万亩,蔬菜总产达29万吨,种植的种类和品种日益丰富,达到40多个种类、60多个品种。建成了两个万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1个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

  湟中县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侯延成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加大设施蔬菜基地的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目前,全县已注册蔬菜产品商标17个,认定无公害及绿色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20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证书,44个蔬菜产品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

  西宁市民度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冬天就是白菜、土豆,现在老百姓的菜篮子特别丰富,到超市不管冬季夏季,啥菜都有。”

  近年来,西宁市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种植基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川水现代都市农业带、浅山精品农业带、脑山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带”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线四川”发展格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离广大农民越来越近。

  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高级农艺师马崇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政府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和投入,设施温棚从空白发展到2017年的6.9万栋,其中冬暖式温室1.7万栋;截止目前,全市已培育打造区域品牌2个,企业品牌99家,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96个,认证产品占全省的37%,位列全省第一。”

编辑: 郑皓月

改革开放40年 青海西宁现代农业结硕果

40年来,西宁市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坚持生态循环理念,逐渐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相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相促进的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