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区十周年 盐碱荒滩变身生态新城

2018-09-13 16: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9月13日消息(记者陈庆滨)在中国北方渤海之滨、蓟运河畔,有一座耀眼的新城,它从一片盐碱滩涂蜕变成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大项目。2007年11月,两国政府在新加坡签署框架协议,生态城项目选址天津滨海新区。2008年1月,市政府成立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2008年9月,生态城开工奠基。

  两国领导人对生态城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时视察了生态城,对生态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要求生态城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指示要求和两国政府协议精神,举全市、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生态城,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社会资源引入等方面给予生态城全力支持。经过生态城广大建设者十年来的探索实践和艰苦努力,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新城已经展现在渤海之滨。十年来,生态城认真贯彻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指示要求,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新生态城采用“指标引领、多规合一”的方法,建立了量化目标引领下的规划管控体系。生态城在建设之初,中新双方专家团队就联合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共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率先用定量的方法明确了生态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根据指标要求,生态城在全国率先采取“多规合一”方法编制了总体规划,统筹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目标,并落实到空间和土地上,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新生态城坚持“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权责明确、良性循环的城市开发模式。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走出了污染场地治理和盐碱地改造利用的新道路,彻底治理了2.56平方公里积存40余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了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治理技术获得27项国家专利,治理方案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

  中新生态城实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全国绿色建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示范城区。所有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创性地制定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评价标准和运营导则,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构建了轨道交通和慢行道路为支撑的绿色交通体系。狠抓资源节约,建立健全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住宅项目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光伏发电量达到1300万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占生态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优质化、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中新生态城还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专注发展文化、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推进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城市管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了市场化主体参与城市运维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运营标准化建设,制定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场站、水面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范化、养管常态化。同时不断深化中新合作和国际交流,不断提升生态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生态城第一个十年圆满收官、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表示:“生态城全体建设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指示要求,牢记总书记对生态城的殷切期望,以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标杆为愿景,在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策源地’,向全世界展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 郑睿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区十周年 盐碱荒滩变身生态新城

在中国北方渤海之滨、蓟运河畔,有一座耀眼的新城,它从一片盐碱滩涂蜕变成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