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科技遇上重阳节 华中大开展别样志愿服务

2017-10-28 17: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10月28日武汉消息(记者凌姝 通讯员王潇潇)10月28日,正值我国传统重阳佳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来到通惠社区养老院,为老人们带来了一次特殊的志愿服务。这次志愿活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同学们带给了老人们带来了一些新玩意儿,让高科技产品真正走进了老龄生活圈。

  这次重阳节,他们为福利院的老人们精心准备了包括防抖勺、步态辅助设备和血压仪、血糖仪种种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帮助老人出门自己开车、用防抖勺自己吃饭,用步态辅助设备帮助自己走路,用血压仪、血糖仪、身体脂肪含量测试仪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有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仪器为自己护航。同学们表示希望能用这些对老人们来说有些新奇的高科技智能产品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贾佳说:“看到他们就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我也很想他们。今天把这些高科技的玩意带来,希望能让爷爷奶奶们过个不一样的重阳节,感受到科技带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独立,美好!”

  这些新鲜的高科技智能产品的到来带给老人们的是莫大的惊喜,大学生志愿者们鲜活的青春面孔,更让老人们感受到无尽温暖。正在参加智能防抖勺体验的葛永瑶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到:“自己手抖的老毛病有10年了,今天试用了这个勺子,使用感很实用,起码可以正常的自己吃饭了,真是很神奇很先进!”参加现场活动的老人们纷纷表示有了高科技的辅助,什么都可以靠自己,减轻了他人的负担,自己也过得更舒适更开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

  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当下失能半失能人员约3500万,假设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则需要1000多万养老服务人员。目前,所有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仅有22万,符合资格的仅有2万。按照国际上的普遍要求,照顾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是2:1,也就是两个护士照顾一个老人,但目前国内能做到的情况只是1:10,10个老人才分得一个护士,中国现实与国际标准之间差了20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教授谈到,十九大报告中谈到要让人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美好生活,而如何做到?我的答案是,人工加智能。所谓人工,就是我们的社工体系以及保障体要更加完善。而智能,就要依靠现在的科技,能够针对性的帮助老年人,通过科技,改变他们的生活。人工加智能的结合,是能达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关于倡导智慧养老的政策密集出台。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智慧养老通过改变信息交流传递方式、强化资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等手段对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予以破解,势必给养老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可以想象,智慧养老理念和技术的介入,将使得未来的养老模式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比如,不论是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居家老人,未来都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实时同步信息,家属远程也可以了解老人的信息;在老人有任何日常生活需求时,家属和机构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布需求,并由服务公司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老人通过佩戴便携式定位设备,一旦发生意外或摔倒等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发起求助,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提供救援帮助,为老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深层次的帮助。他分析说,养老存在四个层次的需求,即健康、保障、尊严和独立。传统养老更注重前两者的最基本需求,而现如今,体现老年人心理层次、实现自我价值等更高需求逐渐浮现出来。而这些辅助设备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在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生活难题的同时,可以帮助老人过上更加独立、更加自主地生活。

编辑: 王雨馨
关键词: 重阳节;华中大;志愿服务;老人

高科技遇上重阳节 华中大开展别样志愿服务

10月28日,正值我国传统重阳佳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来到通惠社区养老院,为老人们带来了一次特殊的志愿服务。这次志愿活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同学们带给了老人们带来了一些新玩意儿,让高科技产品真正走进了老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