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8月26日消息(记者迟嵩 哈尔滨台崔恩泽 刘莎)近日,位于哈尔滨市工建街、汉广街、一匡街、桥南街交口处的滨绥线铁路道口顺利完成拆迁净地,进入滨绥铁路电化扩能改造项目施工阶段,至此,哈尔滨市主城区最后一处铁路道口,有着119年沧桑岁月的老道口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造后,这里将建成全长94.74米的下穿滨绥铁路的新型双向多车道隧道桥。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让人向往,但对于在老道口工作了28年的老道口员唐绍德来说,说声“再见”有些难……

  “你总在这块,看火车来回跑,也挺高兴,这冷不丁把道口封上了,道口房没了,也不太得劲。”51岁的道口员唐绍德在这处道口工作了28年,一直看守铁路道口通行,他听说老道口房拆除了,他特意背着检查铁轨的工具包,从道里地德里小区坐了10站公交车来到拆除现场,和百年老道口做最后的道别。

  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唐绍德一一将包中装的看守道口和检查铁轨用的工具翻了出来,有旗子、手电、螺旋槽、锵子等。唐师傅向记者一样样介绍起了它们的用途,语气好象是在介绍着陪伴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他说,随着老道口的拆除,这些工具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上缴单位,而唐师傅也将离开这处已经待了28年的老道口,去往新的岗位。

  唐师傅工作的滨绥线3KM041M道口始建于1898年7月,是哈尔滨站出发去牡丹江方向的第一处道口。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处身处繁华城市中心的铁路道口见证了哈尔滨市从小渔村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变化。

  1989年,刚接这个道口的工作时,唐绍德对于这个道口,心中充满了抵触。看着老道口房,唐绍德感觉自己好象穿越回了三四十年代。

  “小房是土的,里边还有火炕、火墙,到后期翻修过两次,第一次翻修,是在土房外边砌上砖,完了上面弄上铁皮,到后期整就是现在这个红瓦盖房了。”

  唐绍德说,当年师傅告诉他,哈尔滨是中国最先出现铁路道口的城市之一,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铁路道口应运而生,不过有人看守的道口设施也相当简陋,唐绍德所负责的道口,在建立之初,也算得上是条件最好的铁路道口之一。火车一来,留着大胡子的俄国道口员就会走出房门,放下两边的栏杆,翘着大胡子,吹起小喇叭,提醒人们躲避火车。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区繁忙道口开始由工务部门派人看守,晚间,道口员需要提着油灯接火车。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机动车的增多,哈尔滨的道口多数派人看守,并设置道口报警装置,火车接近道口时电铃响起,道口员出场接车。“火车过来之前,我们就把栏杆放下,不让行人和车辆走,然后拿着旗指挥,火车过去了,把杆抬起来,疏导车辆跟行人再过。”

  唐绍德告诉记者,师傅当年跟他说这些,无非是想让他增加一些工作的自豪感,能够安心工作。然而在唐绍德的心中,想要“跳槽”的想法在工作初期一直都有,除了不满意老旧的办公环境外,难记的道口编号也让唐绍德头痛不已,因为记不住这个名字,他没少挨师傅骂。而每天火车经过时需要放下的手动式道口护栏,更是让唐师傅的双手生满了老茧:“这个护栏杆原来是手动木杆,1995年前后就改成电动杆了,后来为防止行人钻行,又换成电动栅栏。”

  抚摩着手上的老茧,唐绍德年轻时对于这份工作的抵触,如今已变成深深的不舍,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都已成为了唐绍德珍贵的工作记忆。

  老道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毗邻原哈尔滨动物园,从1954年到2004年的50年时间里,几乎所有去动物园的人都要经过这处道口,加上道口附近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桥南小学,以及一条热闹非凡的酒吧街,保护行人安全成了道口最重要也是最烦琐的工作。“那块有学校啊,那些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在这跑,我们就把他们叫进屋里来了,跟他们讲讲,不听话,找你爸,找你妈来,吓唬他们,反正我们看到就得喊。”

  不过,也正因为人气旺,很多铁路沿线的居民在这里做起了买卖,修自行车的,卖盒饭的,做小吃的……从那时起,唐绍德作为道口员,便与附近居民逐渐熟悉了起来,其中一些人还成为了他后来的朋友。比如与附近居民张国春的认识就很有戏剧性。“有一天夜晚,张国春开车过道口,毕竟道口黑吗,他就拿铁路当公路了,他开进去,他就转弯,就转铁路里去了,卡到那里出不来了,我们就找人,把车拉出来。”

  与唐绍德唠着,张国春也在现场围观,他看到了唐师傅,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了过来,听到唐师傅说起自己过去的窘事,张国春红着脸连忙打岔, 向记者说起了老道口这些年来交通的变化。他说,早期,这个道口是双向两车道,上世纪70年代,这处道口周围都是俄式小平房,通行的多半是自行车和行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摩托车就多起来了。等到上世纪90年代,公路、铁路都繁忙起来,道口也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并开始通行多趟公交车。

  2000年以后,这处道口通行的货物列车逐渐少了,但旅客列车越来越多,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社会车辆经常堵到一二公里开外,是全段公认的繁忙道口。而最近五六年来,道口周边主街上的高楼鳞次栉比,私家车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各种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每天早晚在栏杆外等火车的场面犹如千军万马隔道对阵,蔚为壮观。

  唐绍德也逐渐从落寞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他自豪的说,这些年来,早晚高峰时段,他们道口员维持交通秩序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寒来暑往从不间断,而这个老道口直到现在还保持着30年无事故的平安道口好成绩。

  今年8月,哈尔滨铁路局与哈尔滨市协商,决定将这处道口拆除,进行立交化改造。根据中铁23局的“平改立”施工方案,将利用2个月左右时间,建成下穿滨绥铁路的新型双向多车道隧道桥,工程完工后,可最大限度满足当地的通行需求。改造期间,哈尔滨到牡丹江方向的列车,将迁到哈尔滨东站和香坊火车站始发到达。届时,上下班高峰机动车和行人报火车阻隔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看着工程现场施工忙碌的人们,唐绍德突然一脸释然的收拾起了地上的工具,准备离开。

  “要说怀旧也行,但是毕竟是为社会的发展,它这扒了,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啊,对于城市规划还是有好处。”唐绍德的话像是对张国春说,也好像是对自己说。他还拍了拍张国春的肩膀,再次回头看了看已经拆除的老道口以及附近拨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他笑了,笑的很洒脱,也很欣慰,向我们摆了摆手后,带着那个跟随了他20多年的工具包,慢慢消失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