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州第八次公布35条河涌污染排名

2017-08-17 18: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817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赵雪峰去年以来,广州市以“河长制”为抓手,按照“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治水思路,科学有序,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今年,以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引领,实施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统筹协调,继续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广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办法》、《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广州市河长巡河指导意见》等。全面落实了河长“涌边三包(包卫生保洁、包控违拆违、包截污纳管)、守水有责”,实现了“五无”(河道无直排污水、河面无垃圾、沿岸无违章、堤岸无损坏、绿化无损毁)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了各级河长的治水积极性,实现有责可问、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按照区域与流域相结合,分级管理与属地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体系。目前,全市1484条河道落实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2892名。

  确保35条河涌年底如期达标

  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广州纳入国家住建部和环保部黑臭水体整治平台的35条河涌,要在2017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为了推进广州市河长制考核,避免镇街河长相互推卸责任,倒逼地方削减河涌污染量排放,从今年1月份开始,市河长办首次公布了广州市35条重点黑臭河涌污染量化排名,这种自曝家丑的行为获得了广大老百姓拍手称赞。同时, 也获得了广大市民、各区政府、各级河长和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在推动河长责任制考核和黑臭河涌整治方面起到积极显著的效果,35条臭涌的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为了全面贯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大力推动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加强各级河长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全面落实河涌整治工作,今年底按期达到35条重点整治河涌消除黑臭的年度目标。昨日(817日),广州市河长办第八次公布35条黑臭河涌的污染“贡献”量化排名,涉及这些河涌流经的50多个街镇。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布河涌污染物“贡献”排名主要是便于河长摸清区域内的污染底数,从而倒逼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从本次公布的排名看,7月份河涌污染物排放量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恶化明显的河涌有珠江涌、雅瑶涌、棠下涌,这三条河涌相比其他河涌而言受到的污染严重、水质更差、“贡献”较大,有所改善的河涌有车陂涌、兴华涌、沙坑涌。

  广州市河长办在去年11月份就开始重点开展了全市“35条黑臭河涌污染物排放量化分析”工作。全程参与35条黑臭河涌污染“贡献”量化排名工作的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副站长孙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份的河涌监测评价期间,广州降雨情况明显减少,河涌由丰水期开始向枯水期转换,大部分河涌水量明显下降,整体水质有所恶化。从监测结果来看,广州市35条重点整治河涌的COD污染物排放总量从6月的135.8/天下降到7月的100.9/天,同比下降约25.7%。氨氮平均浓度由6月的5.86 mg/L下降至7月的5.73 mg/L,同比下降2.2%

  本期污染物“贡献”排名主要特点

  在前七次的镇街污染物量化排名公布后,市河长办持续跟进,按照35条重点河涌全部流经镇街开展黑臭指标的监测工作,根据7月份35条河涌水质及水量监测数据,本月继续公布《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水质及镇街污染物排放量公示》。

  1、公示了35条黑臭河涌的河涌各镇街平均水质,包括氨氮、溶解氧、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生化需氧量(COD),并依据住建部颁布的《指南》对河涌进行黑臭判定。然后以河涌黑臭情况及平均氨氮浓度为排序依据,将35条河涌进行排名。

  2、公示了每条河涌流经的各镇街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各镇街在河涌总污染物排放量中所占比例。除公示每条河涌的黑臭情况外,本次公示还将各镇街河涌黑臭情况一并进行公示。

  3、污染物排放量:指河涌在镇、街河段区间内,河涌污染物总量的增加量,主要来源于镇、街河段排放的污水(包括生活、工业、农业、养殖等),部分来自于河涌本身的底泥释放。

  本期镇街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将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严格按照镇街河长的管辖范围进行划分,确定相邻河长的河涌交界断面。为此,水务部门在35条河涌设置了约100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监测;

  2、在河涌的交界断面测量河涌内的污染物浓度和河涌径流水量;

  3、将主要污染物浓度(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浓度)乘以径流水量,从而得出该断面的河涌污染物径流通量;

  4、将下游断面的河涌污染物通量减去上游断面的河涌污染物通量,从而得出各镇、街河长管辖的河段每天新增加了多少污染物。

  本期河涌污染排放量变化趋势

  7月的河涌监测评价期间,广州降雨情况明显减少,河涌由丰水期开始向枯水期转换,大部分河涌水量明显下降,整体水质有所恶化。从监测结果来看,广州市35条重点整治河涌的COD污染物排放总量从6月的135.8/天下降到7月的100.9/天,同比下降约25.7%。氨氮平均浓度由6月的5.86 mg/L下降至7月的5.73 mg/L,同比下降2.2%

  本期主要恶化及改善明显的河涌

  7月份河涌污染物排放量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恶化明显的河涌有珠江涌、雅瑶涌、棠下涌,这三条河涌相比其他河涌而言受到的污染严重、水质更差、“贡献”较大,有所改善的河涌有车陂涌、兴华涌、沙坑涌。

  恶化河涌:

  1、珠江涌:位于黄埔区,源于黄埔区护林路,穿过鱼珠街后在黄埔街汇入珠江。河涌上游茅岗村内居住大量人口,受城中村生活污水及小散乱工业废水的污染,且由于上游河段水动力不足,大量污水积蓄,导致河涌中上游水质恶劣。本月水质较上月平均氨氮浓度上升236.6%COD污染物排放量上升33.2%

  2、雅瑶涌:位于花都区新雅街,河涌沿岸多为工厂及工业园区,涌边城中村的生活污水及小散乱工业废水是河涌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月河涌上游区段水质剧烈恶化,将针对异常原因进行进一步调查。本月水质较上月平均氨氮浓度上升135.3%

  3、棠下涌:棠下涌起源汇景新城,经广深铁路、棠下村、金融城汇入珠江,河涌总长约5.5 km,明涌段长度约3.6km,河涌两侧已建截污管网6.2公里,河涌水质常年处于重度黑臭状态。自20173月起,天河区水务局对河涌进行截污改造、布设一体化污水设施、查控污染源并关停违法排放单位等强力措施,河涌水质改善明显,由重度黑臭改善为轻度黑臭。本月河涌水质情况有所反复,河涌水质明显恶化,平均氨氮浓度上升89.3%

  改善河涌:

  1、车陂涌:位于天河区,源于天河区凤凰街,流经龙洞街、长兴街、棠下街、黄村街、新塘街、车陂街后注入珠江,干流长度约为18.6km,共有支涌和暗渠23条,流域内城中村9个,流域面积约为80km2。由于车陂涌污水管网系统不完善,污水溢流污染严重,导致车陂涌水质常年处于黑臭状态。随着截污、控源等各项整治工作,车陂涌水质逐渐改善。本月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50.5%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9.8%

  2、兴华涌:位于花都区,源于杨二村内,上游由文流坑和窝埔河汇合而成,末端注入天马河。河涌污染主要来源于涌边生活区的生活污水。本月河涌水质改善明显,河涌整体水质由轻度黑臭变为不黑不臭,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显。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24.4%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6.1%

  3、沙坑涌:位于白云区,源于梅窿支流和和龙支流,流经太和镇、人和镇后注入流溪河,主要污染来源于太和镇河段中上游的工业污染。自6月起,沙坑涌水质由轻度黑臭改善为不黑不臭,河涌水质继续向良性发展,本月仍保持不黑不臭,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11.7%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6.8%

  综上监测评价:根据20177月河涌黑臭指标的监测结果,35条河涌中,属重度黑臭的河涌有1条,占比2.86%;属轻度黑臭的河涌有21条,占比60.00%;完全不黑不臭的有13条,占比37.14%。氨氮浓度排名前五的河涌为大陵河、珠江涌、棠下涌、雅瑶涌、雅瑶支涌。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广东

广州第八次公布35条河涌污染排名

去年以来,广州市以“河长制”为抓手,按照“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治水思路,科学有序,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