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访谈]追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郎唐卡艺术追梦之路

2017-08-15 11:27:00来源:央广网

 

夏吾才郎先生与自己的孩子及徒弟们合影(更登达吉提供照片) 

  央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记者凌晨)“相由心生——唐卡艺术精品展”于8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之际,记者拜访了我国藏式艺品研究专家马建设先生。1986年马建设参与了青海省推选夏吾才郎先生竞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基础材料搜集、整理、研究、评估及推送国家评审的全程工作。

  1988年4月24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民间艺人代表大会”上,包括夏吾才郎先生在内的62名人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此间,青海团代表赵正涛、陈业恒、夏吾才郎、师成效、王启跃和马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田纪云、姚依林等的亲切接见。

  夏吾才郎是我国藏族历史上首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最杰出唐卡绘画大师。值此,集夏吾才郎先生及长子更登达吉创作的百幅唐卡、底稿,父子合作的长卷唐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惠展期间,记者对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青海卷》主编马建设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采访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凌晨

  受访教授:马建设,男,汉族,高级工艺美术师,青海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教授。长期从事工艺品设计、行业管理、民间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出版《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工艺美术》等著作。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青海卷》主编。

  以下为专访内容:

  记者:教授,从1988年夏吾才郎先生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至今,青海省共有6位从事唐卡艺术创作的画师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31年前,您和您的同事全程参与了夏吾才郎先生竞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的全过程,可以对此做一追忆吗?

  教授:好的,夏吾才郎先出生于1922年6月,老家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庄。他的家族是一个信仰藏传佛的教绘画世家,比如,他的父亲万玛才丹毕生从事绘画,他的舅爷索南丹巴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藏传佛教画师,两个哥哥也学画从艺,他们都是夏吾才郎的启蒙老师。所以,夏吾才郎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藏画艺术的熏陶。

 

夏吾才郎先生在自家的庭院里创作唐卡作品(更登达吉提供照片)

  记者:事实上,天生对某一种技艺感兴趣的人少而又少,多数人在最初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或是被师者“驯化”出来的。在您的眼中,夏吾才郎属于那一类?

  教授:1929年,7岁的夏吾才郎,被家人送到了吾屯上庄的寺院当完德(注:小阿卡),拜僧人舅爷索南丹巴为师,学藏语,学绘画。你知道,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很差,没有专门的学校,藏族孩子学藏文,学藏经就是一种文化学习,初学绘画者,以学习藏族民间木刻拓印的画册和佛教画谱为学习范本(注:也称为粉本)。每日早起晚归,吃住在家,白天在寺院,不得偷闲贪玩。据夏吾才郎回忆,他学习绘画的时候,条件很差,工具简陋,没有纸笔,就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一层薄薄的酥油,撒上细粉一样的白土,当纸作画,俗称“灰板”,用细树枝作画笔,这就是初学绘画的传统学习方法,在灰板上反反复复地涂平了画,画了再涂,反复习练。除了学经习画及参加有关佛事活动外,他还要参加寺院的劳动,比如,擦拭洗刷、添油点灯、抬水帮灶等。

  夏吾才郎的幼年、童年和青年初期,是在偏僻的农牧山区度过的。据我的观察,他在朦胧幼小的心灵中,天天接触的都是虔诚的吟经,无休无止的祈祷,相比较而言,最能引起他兴趣的事情应该是绘画,庄重肃穆的生活环境,安静的绘画环境,对他寡言少语的性格也有影响,我想也只有绘画才是他的生活中有变化有跳跃的趣事。当然,偶尔他也与小伙伴们戏耍、打闹,背着众僧师徒以解闲寂之闷,他的童年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

  记者:在我国藏区,多数家庭会把聪慧的男孩子奉献给寺院做僧人,显然夏吾才郎很聪慧,但是没有选择做僧人,他和他的家庭有过纠结吗?

  教授:在寺院里学藏文、经文和绘画的小阿卡到15岁的时候,都会有一次选择命运的机会,夏吾才郎也不例外,1937年,夏吾才郎正好15岁,他征得家人的同意,放弃了做僧人,选择了做画师,加上随后遇到的一个机会,夏吾才郎先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记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宽泛的视野对一个人的成才有重要意义,您认为夏吾才郎汲取了什么样的营养,成就了他的未来之路和圆满的善果?

  教授:应该说,让夏吾才郎这位风华正茂的人真正下决心做一名画师的内在力量,源自他在塔尔寺的经历和实践,就在夏吾才郎做出选择做画师的当年,他获得了一个跟师父前往塔尔寺作画的机会,他的出生地距离塔尔寺二百余公里,需要备足干粮、行装,骑马北渡黄河,翻山越岭,饱受路途艰辛。这是夏吾才郎初次走出家乡,他告诉我,那个时候有的是气力,他既亢奋又好奇,对山川河流、乡镇城廓充满新鲜感。尤其是到了塔尔寺,朝拜的人三人一群、五人一帮、男女老少万头攒动、群聚簇拥地叩首拜佛,信徒们对佛祖的那份虔诚,深深地触动着他,成为他日后绘画的动力之源。他告诉我们,他曾经被丰富多彩的佛教绘画,神秘奇特的佛教故事所深深吸引。他在寺院里无声无息地绘制“唐卡”、壁画、墙裙图案等,他的绘画基础渐进渐长,慧心之明在同行艺人中渐露渐显,师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逐步放手让他独立作画,当时塔尔寺里的不少壁画就出自他们师徒之手,他的绘画技巧和应用能力,也逐渐得到众多僧侣的赞赏和肯定。

夏吾才郎跟随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更登达吉提供照片)

  记者:机遇可遇不可求,您刚才说夏吾才郎遇到了一个机会,指什么?

  教授:1940年,在甘肃行走的张大千先生,被敦煌壁画恢宏的艺术气势和高超的绘画表现所震撼,但是,对张大千先生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他渴盼有机会临摹敦煌壁画。后经甘肃当局同意,并经甘肃上层人士举荐,张大千专程到青海省塔尔寺雇请藏画艺人,协助他到敦煌临画,结果在塔尔寺巧遇了夏吾才郎一行五人,在他诚挚相邀下,夏吾才郎一行随他前往敦煌,临摹壁画长达两年之久。

  记者: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两年间,夏吾才郎学到了什么?

  教授:夏吾才郎介绍说,两年间,他们临画数百余幅,受益匪浅,在浩瀚的敦煌艺术之海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绘画技艺水平和绘画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唐代前后时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籍此充实于自己的笔下,逐渐从人物形象、穿戴饰品、生活用具等的表现上,区别出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绘画内容、风格和特点。他吸吮了中国传统佛教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构图、工笔和着色技巧之精华。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法同样给夏吾才郎先生以莫大的启示,对从未见过中国画的写意、泼墨、工笔等如此洒脱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他说他感到惊讶、好奇,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他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取得成功而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记者:夏吾才郎是什么时候出徒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唐卡绘画,大概是什么时候?

  教授:1945年,夏吾才郎23岁,师父恩准他可以独立外出作画了。夏吾才郎满心激动,带着艺徒夏俄洛藏,选择了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一些寺院,相继作画长达10年之久。他在作画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了各地寺院传统壁画和唐卡艺术的特点,尤其对同仁东南部坎巴地区(注:指西康的甘孜等地)的著名画师格登的绘画特色,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揣摩,使得他的藏画技艺达到娴熟的地步,甚至不用画稿就可以直接构图作画,一挥而就。

  他告诉我,在这之前,他对绘画的认识还处在模模糊糊的萌芽状态,通过到各地学习交流,绘画的目的逐渐清晰,如果分为两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的作画是用手在画,进入第二个阶段后,他在用心做画。为了使绘画达到由表及里的统一,既讲究线条的自如流畅和弹性力度,也讲究色彩的闪耀对比及协调一致,并考虑到表现手法与内容的贯穿,从绘画过程的熟练,深入到绘画技巧的应用。他有了新的目标,这就是寻根溯源,尝试探索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新路径。

  记者:开始的时候,我说到了视野对成就一位艺术家的重要性,显然,走出去对夏吾才郎有着非凡的意义。

  教授:的确如此,1956年4月,夏吾才郎先生为了探寻“唐卡”绘画之源,他带着另一名徒弟尕布藏,前往西藏布达拉宫朝拜、观摩。并于翌年,去了出境到印度加尔各答、多杰丹等地探索、学习,期间,拜访了佛祖故里和四、五十座佛教寺院遗址,欣赏和领略了名刹古寺中无数珍贵的艺术品,使之耳目一新,对绘画艺术的赏识水平和鉴别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经过比较他发现,从绘画技法看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表现上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在佛祖形象、服装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释迦牟尼诸佛的形象,基本保持了印度南亚人的形象特征,而中国则是中原汉人的形象;印度衣着多为单薄,中国衣着略显厚实,从热贡绘画艺术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画面表现中有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内容形式。所以,他在各地游览期间,他通过学习、继承、吸收,将藏画艺术之精华融入自己创作得一幅幅壁画、唐卡作品之中,使之跻于上乘,并成熟的认识到,创新才能使得藏画艺术有生命力。

 

夏吾才郎先生在画布上一丝不苟打底稿(更登达吉提供照片)

  记者:夏吾才郎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时期,他生活的青海省也是如此,动荡的生活对他有影响吗?

  教授:他经历了绝大多数国人遇到的命运,而且影响很大。1958年,夏吾才郎和他的徒弟,在青海省以北的都兰县香日德镇等地作画时,由于达赖喇嘛少数分裂分子的叛乱,加之国内政治风波的不断升级,迫使师徒不得不返回原籍。同年8月,他家乡的寺院被解体,阿卡们被逼还俗返回家中。夏吾才郎也不得不忍痛弃笔务农,一晃20余年。他告诉我,在这20年里,钟情于绘画的他,白天想画,夜里梦画,但是,在感情处于极度受压抑的痛苦环境下,热爱支撑着他坚定信念和希望,他静静地祈盼着重返画坛的一天早日到来。

  记者:春天总会到来,夏吾才郎先生迎来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教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曾遭到严重摧残的“热贡艺术”重见天日,艺人们获得新生。1979年春天,夏吾才郎参加了政府举办的“热贡藏画艺人”学习班,抑止甚久的绘画艺术情感犹如井喷一般难以抑制,他日以继夜不停作画,恢复和焕发出20年前的绘画艺术活力。他一方面保护传统题材的发展,一方面将佛教题材的绘画,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尝试,把佛教绘画艺术手法应用于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文成公主进藏》等内容的绘画题材,为现代艺术服务,为民族团结和睦搭彩桥。

  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您如何评价夏吾才郎先生创作的唐卡艺术作品?

  教授:我个人认为,夏吾才郎先生的绘画有如下特点:技艺纯熟、线条流畅、画面构图严谨、自然,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局部图案细小、精确,色彩对比强烈,用色干净、鲜亮,加上巧妙的用金装饰,画面效果金碧辉煌,充满了藏画的装饰美,富有本民族富丽堂皇的装饰特色,他的作品代表了后期热贡艺术绘画的艺术风格。

  记者:1988年,夏吾才郎先生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国藏族历史上首位获得至高荣誉的唐卡画师。能追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教授:记忆犹新。1988年4月24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委、轻工业部等单位联合授予我国62位专业技术人员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夏吾才郎先生是其中之一。夏吾才郎和他所在的青海团代表赵正涛、陈业恒、师成效、王启跃及我本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田纪云、姚依林等的亲切接见。夏吾才郎回到西宁后,受到了省政府、黄南州政府领导的热情欢迎和热烈祝贺。

  这是夏吾才郎先生在民族艺术事业中执著追求、不断奋斗的结果,是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不断开拓的结果,是国家和人民给与肯定的结果,授之无愧。

夏吾才郎先生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更登达吉提供照片)

  记者:这是一个至高荣誉,我了解的夏吾才郎先生不善言谈,性格内敛,获得这项荣誉时,有没有给您讲过他当时的心情?

  教授:正如你所说,不善言谈,性格内敛,加上他有过在寺院做僧人的经历,从事职业绘画,他修炼出了处事不惊,荣辱不惊的淡定性格。毫无疑问,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艺人,继承、发展藏族绘画艺术事业是他的心愿。比如,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后,有人问他:“对从事绘画有什么新想法?”他肯定地回答:“抓紧抢救、扶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培养新一代藏族绘画艺人。”

  子承父业,夏吾才郎先生的两个儿子,同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唐卡绘画艺术。身为僧人的长子更登达吉画艺卓著,2007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次子索南获得了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记者:宗教艺术品以往一直深锁寺院,即使在夏吾才郎的时代也是如此,直到他儿子更登达吉这一代,才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出寺院,走向民间,走向社会,供大众欣赏和收藏。在您看来,夏吾才郎对唐卡这一独有艺术的贡献该如何定位?

  教授:2003年12月23日(注:农历12月1日),夏吾才郎大师与世长辞。生前曾任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学院教授、黄南州热贡艺术馆顾问。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事业,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以烛光不灭、火焰不减的精神,为他所挚爱的热贡绘画艺术所思、所想、所忧。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培养新一代,为现代社会服务,为藏族绘画艺术的继承、探索、保护、发展出谋划策。可以说,大师为唐卡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青海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夏吾才郎大师。

编辑: 郑睿
关键词: 唐卡;大师;追梦之路

追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郎

“相由心生——唐卡艺术精品展”于8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之际,记者拜访了我国藏式艺品研究专家马建设先生。1986年马建设参与了青海省推选夏吾才郎先生竞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基础材料搜集、整理、研究、评估及推送国家评审的全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