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云南省大理市:“金花”人才“绣神”--李红桃

2017-07-13 14: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大理7月13日消息记者陈鸿燕 通讯员王正明)“每次上课我都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刺绣,看得出来娃娃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是个传承人,不仅要承接上一代留下来的图案,更要在老一辈刺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绣品融入我们现在的社会,彰显传统白族文化底蕴。” 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5组村民、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大理市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金花”刺绣人才“绣神”李红桃如实地说。

  起步,她脚踏实地

  李红桃,女,白族,今年41岁,初中文化,1976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光邑村的普通农家。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这里的妇女热爱刺绣且有传统,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都能感受到刺绣与心灵的互动,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以及各种吉祥物分布在帽子上、围裙上、鞋子上、香包上……装点着她们的生活,也融入她们世代的文化血脉中。

  自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就对刺绣手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加之个人的聪慧,因此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十岁就能够缝制手帕、鞋垫、飘带等刺绣品。初中毕业后,受大嫂的影响,更加喜爱刺绣手艺,随着刺绣技艺不断积累与提升,无论是儿童头戴的帽子,还是妇女装扮的香包、围腰、鞋子,甚至各种家居用品上,李红桃都注入了自己对于白族刺绣的理解与再创造,而且在图案创新、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了很深地造诣。刺绣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儿童戴的帽子(如虎头帽、排坊帽、凉帽、鸡冠帽、方亭帽、鱼尾帽等)、香包、钱包、围腰、围腰头、围兜、小马褂、抱裙、裹背、鞋子以及其它各种家居用品,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开拓,她情有独钟

  大理白族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白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凭借世代传承的刺绣工艺基础,融汇其他各个民族的刺绣工艺,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理解,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并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及生活。

  李红桃现在家住挖色镇挖色村委会5社626号,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走进李红桃家,迎面看到一个身着白族传统服饰的中年妇女,面容和蔼、笑容可亲,细看她身上的服饰,十分精美,心想这该是传说中的刺绣高手李红桃吧!果然,经介绍后,她就是李红桃。她家的小院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时值缅桂花开,花香阵阵,她热情地为我们每个来者送上一朵洁白馨香的缅桂花,走到堂屋前,看到了她制作的各种刺绣作品,十分震撼,早就知道大理民间有许多刺绣高手,可一时间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刺绣作品,实在是目不暇接了。

  李红桃家有两本家传的刺绣图谱,这些图谱包括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不同的图案寄寓了白族人民不同的祝福和祈愿,如鱼儿闹莲,以鱼比男,以莲喻女,通过莲和鱼含蓄表达了男女情爱;纹样中的石榴也是取石榴子多之意;而牡丹则多取花开富贵之意;梅花则寓意喜上眉梢,如此等等。这两本传家宝不仅记载了白族刺绣的各种图案,也记录着白族刺绣曾经的辉煌,成为白族刺绣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李红桃说:从小就喜欢刺绣,很小的时候跟着奶奶、妈妈一起来学刺绣,可以说是会玩的时候就会刺绣,差不多三十年了,以前刺绣是绣了自己家用,现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把它做成工艺品来展现白族人民的艺术和生活。

  创新,她跨越理念

  “我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继承上一代留下来图案,而且要在老一辈刺绣作品的基础上做一个创新,融入我们现在的社会,走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来发展我们的刺绣。”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白族刺绣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李红桃有自己的想法。因着“传承人”的使命感,李红桃开办了白族刺绣传习所,教授白族刺绣技艺,同时与艺术院校开展合作,作为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她还承担了挖色镇中学乡村少年宫的刺绣课教学工作,每周到校上一节刺绣课。“每次上课我都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刺绣,看得出来娃娃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谈到授课的情况,李红桃欣慰地说。

  李红桃认为刺绣不只是工艺品,它记载了历史文化,是挖色的历史文化,也是白族的历史文化。未来,李红桃计划筹办一个白族刺绣展示厅,并将自己积累的刺绣作品整理成册,供刺绣爱好者交流学习。

  未来,放飞梦想

  云南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心灵手巧的白族“金花”用自己的巧手慧心创造了独特的白族刺绣文化,2009年10月,白族刺绣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大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白族精神素质的外在表现。

  2017年6月16日,在云南省大理全民健身中心篮球馆内,来自大理市“两区、 11个乡镇的114名“金花”刺绣人才,参加了大理市第一届“金花绣娘”手工绣技艺大比赛。本次大赛由市妇联、市旅游文体广电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市工商联协办。大赛的主题是“巾帼织锦绣,巧手绘前程”,旨在发扬手工匠人精神,挖掘民间刺绣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手工绣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潜力,引导广大白族妇女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经过角逐,现场评选出10名“金花绣娘”,7名专家评委中有3名是女同志,李红桃就是这3名女同志中的之一。

  腾飞,她充满希望

  辛勤的努力,不懈的追求,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2003年、2004年在挖色镇举办的“刺绣品评比大赛”中她的作品均获得一等奖;2008年在大理市举办的“白族民间刺绣展”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8月参加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获荣誉证书;2009年8月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大理古城举办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活动;2010年4月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大理古城举办的“非藏大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2011年6月11日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州艺术馆举办的大理州民族民间文艺大赛颁奖暨“非遗”活态展示晚会;2010年,大理州电视台《采风》栏目对其刺绣技艺作了专题片宣传;2011年,大理州电视台《身边》栏目对其刺绣技艺作了专题片宣传;2012年参加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作品《凤穿牡丹》在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十字绣大赛中获优秀奖;2013年,云南音像出版社为其拍摄《白族刺绣》专题片;2014年9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开办了白族刺绣传习所,并被聘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15年7-8月在云南艺术学院参加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获得结业证书。2016年8月她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刺绣高手”。从2003年起,每年作为授课教师参加挖色镇刺绣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近60人。作品和事迹先后在《大理日报》、《云南政协报》上报道。她的刺绣作品十分抢手,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有的卖到了上万元,她被当地群众号称为“绣神”。

  云南省大理市:“金花”人才“绣神”--李红桃

  央广网大理7月13日消息记者陈鸿燕、通讯员王正明)“每次上课我都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刺绣,看得出来娃娃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是个传承人,不仅要承接上一代留下来的图案,更要在老一辈刺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绣品融入我们现在的社会,彰显传统白族文化底蕴。” 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5组村民、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大理市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金花”刺绣人才“绣神”李红桃如实地说。

  起步,她脚踏实地

  李红桃,女,白族,今年41岁,初中文化,1976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光邑村的普通农家。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这里的妇女热爱刺绣且有传统,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都能感受到刺绣与心灵的互动,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以及各种吉祥物分布在帽子上、围裙上、鞋子上、香包上……装点着她们的生活,也融入她们世代的文化血脉中。

  自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就对刺绣手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加之个人的聪慧,因此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十岁就能够缝制手帕、鞋垫、飘带等刺绣品。初中毕业后,受大嫂的影响,更加喜爱刺绣手艺,随着刺绣技艺不断积累与提升,无论是儿童头戴的帽子,还是妇女装扮的香包、围腰、鞋子,甚至各种家居用品上,李红桃都注入了自己对于白族刺绣的理解与再创造,而且在图案创新、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了很深地造诣。刺绣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儿童戴的帽子(如虎头帽、排坊帽、凉帽、鸡冠帽、方亭帽、鱼尾帽等)、香包、钱包、围腰、围腰头、围兜、小马褂、抱裙、裹背、鞋子以及其它各种家居用品,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开拓,她情有独钟

  大理白族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白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凭借世代传承的刺绣工艺基础,融汇其他各个民族的刺绣工艺,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理解,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并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及生活。

  李红桃现在家住挖色镇挖色村委会5社626号,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走进李红桃家,迎面看到一个身着白族传统服饰的中年妇女,面容和蔼、笑容可亲,细看她身上的服饰,十分精美,心想这该是传说中的刺绣高手李红桃吧!果然,经介绍后,她就是李红桃。她家的小院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时值缅桂花开,花香阵阵,她热情地为我们每个来者送上一朵洁白馨香的缅桂花,走到堂屋前,看到了她制作的各种刺绣作品,十分震撼,早就知道大理民间有许多刺绣高手,可一时间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刺绣作品,实在是目不暇接了。

  李红桃家有两本家传的刺绣图谱,这些图谱包括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不同的图案寄寓了白族人民不同的祝福和祈愿,如鱼儿闹莲,以鱼比男,以莲喻女,通过莲和鱼含蓄表达了男女情爱;纹样中的石榴也是取石榴子多之意;而牡丹则多取花开富贵之意;梅花则寓意喜上眉梢,如此等等。这两本传家宝不仅记载了白族刺绣的各种图案,也记录着白族刺绣曾经的辉煌,成为白族刺绣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李红桃说:从小就喜欢刺绣,很小的时候跟着奶奶、妈妈一起来学刺绣,可以说是会玩的时候就会刺绣,差不多三十年了,以前刺绣是绣了自己家用,现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把它做成工艺品来展现白族人民的艺术和生活。

  创新,她跨越理念

  “我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继承上一代留下来图案,而且要在老一辈刺绣作品的基础上做一个创新,融入我们现在的社会,走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来发展我们的刺绣。”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白族刺绣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李红桃有自己的想法。因着“传承人”的使命感,李红桃开办了白族刺绣传习所,教授白族刺绣技艺,同时与艺术院校开展合作,作为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她还承担了挖色镇中学乡村少年宫的刺绣课教学工作,每周到校上一节刺绣课。“每次上课我都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刺绣,看得出来娃娃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谈到授课的情况,李红桃欣慰地说。

  李红桃认为刺绣不只是工艺品,它记载了历史文化,是挖色的历史文化,也是白族的历史文化。未来,李红桃计划筹办一个白族刺绣展示厅,并将自己积累的刺绣作品整理成册,供刺绣爱好者交流学习。

  未来,放飞梦想

  云南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心灵手巧的白族“金花”用自己的巧手慧心创造了独特的白族刺绣文化,2009年10月,白族刺绣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大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白族精神素质的外在表现。

  2017年6月16日,在云南省大理全民健身中心篮球馆内,来自大理市“两区、 11个乡镇的114名“金花”刺绣人才,参加了大理市第一届“金花绣娘”手工绣技艺大比赛。本次大赛由市妇联、市旅游文体广电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市工商联协办。大赛的主题是“巾帼织锦绣,巧手绘前程”,旨在发扬手工匠人精神,挖掘民间刺绣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手工绣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潜力,引导广大白族妇女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经过角逐,现场评选出10名“金花绣娘”,7名专家评委中有3名是女同志,李红桃就是这3名女同志中的之一。

  腾飞,她充满希望

  辛勤的努力,不懈的追求,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2003年、2004年在挖色镇举办的“刺绣品评比大赛”中她的作品均获得一等奖;2008年在大理市举办的“白族民间刺绣展”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8月参加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获荣誉证书;2009年8月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大理古城举办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活动;2010年4月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大理古城举办的“非藏大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2011年6月11日应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参加了在州艺术馆举办的大理州民族民间文艺大赛颁奖暨“非遗”活态展示晚会;2010年,大理州电视台《采风》栏目对其刺绣技艺作了专题片宣传;2011年,大理州电视台《身边》栏目对其刺绣技艺作了专题片宣传;2012年参加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作品《凤穿牡丹》在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十字绣大赛中获优秀奖;2013年,云南音像出版社为其拍摄《白族刺绣》专题片;2014年9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开办了白族刺绣传习所,并被聘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15年7-8月在云南艺术学院参加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获得结业证书。2016年8月她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刺绣高手”。从2003年起,每年作为授课教师参加挖色镇刺绣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近60人。作品和事迹先后在《大理日报》、《云南政协报》上报道。她的刺绣作品十分抢手,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有的卖到了上万元,她被当地群众号称为“绣神”。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云南

云南省大理市:“金花”人才“绣神”--李红桃

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5组村民、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大理市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金花”刺绣人才“绣神”李红桃如实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