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蛟龙号”南海深潜凯旋 科考成果丰硕

2017-05-17 13: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青岛5月17日消息(记者王茂盛 王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完成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南海深潜科考任务后于近日顺利凯旋。本次南海深潜共享航次是海洋国家实验室主导实施的首次深海载人行动计划,标志着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在驱动科研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次南海深潜工作主要考察了南海中部海山链珍贝海山区和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浊流区,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和照片资料,比较系统地获取了玄武岩样品、沉积物样品以及近底海水和生物样品,对开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链成因、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南海深潜科考任务由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的9位科学家执行参加,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石学法研究员担任本次蛟龙号深潜科考首席科学家。在4月26日至30日的5天中,蛟龙号实施了4次密集下潜。

  蛟龙号在南海中部海山链区珍贝海山的深潜科考,是我国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进行的系统观察和取样。

  近10年来,石学法研究员领导的海洋国家实验室科研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南海中部海山链和南海岩石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先前采集的研究样品主要通过拖网获得,其缺点是站位信息不准确,不知道样品的原始产状和分布情况,直接限制了对于海山成因的深入研究。而蛟龙号载人潜器可以实现对关键海山直接观察并精确采集岩石样品,为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依据,对于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获取的生物样品有助于促进我国深水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研究。采集的样品中还有望发现新物种,进而推进我国海洋生物分类学发展。

  第二个深潜作业区位于南海东北陆坡的两个典型峡谷浊流区,5月3日和6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徐景平教授和毕乃双副教授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先后进行了下潜。

  这两个潜次对海底浅表层过程以及海底浊流的现场观测有助于系统研究和理解深海高速堆积区物源来源,海底浊流的形成机制、搬运过程和沉积效应,对深入认识南海东北陆坡区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获取的生物样品有助于提高对南海深海生物学的研究程度,尤其是可与珍贝海山获取生物样品进行对比,探索南海深海区域不同生境的生态系统特征。

  石学法研究员在总结科考成果时谈到,“第一,取到了具有精确位置的新鲜玄武岩样品,亲眼观察到了玄武岩的产状和分布;第二,直接观测到了台湾峡谷浊流发育的地貌学和沉积学证据;第三,采集到了大量有精确位置的海山区和陆坡峡谷生物样品;第四,获得了连续的高精度的摄像资料,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本次南海深潜科考规划、论证过程中,海洋国家实验室充分探索一船多能、一船多用、航次共享、样品开放的大洋科考新模式;同时,加强参航科学家的遴选与培训,要求下潜科学家“一人多能、身兼数职”,系统了解海洋地质、生物、环境等相关学科的样品需求和采样及保存方法,满足不同学科对深潜观测和样品采集的需求。因此保证了本航次考察成果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航次考察效益最大化。正如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所说:“共享机制不仅让更多中国科学家实现深潜的梦想,而且汇聚创新思想进行潜次的系统设计,孕育重大科学发现与成果”。

  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创设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其中,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9月以来先后实施了万米深海行动计划、东黄海综合调查两个共享航次。本次蛟龙号南海深潜科考共享航次正是海洋国家实验室主导实施的首次深海载人行动计划。

编辑: 郑皓月
关键词: 蛟龙号;凯旋;科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