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不种玉米种啥?黑龙江农民教你这么干更挣钱

2017-04-21 10: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牡丹江421日消息(记者毛更伟 实习记者冯志远)按照传统农业种植习惯,黑龙江的春耕生产眼下应该刚刚开始,但央广记者在黑龙各地采访发现,很多地方的田间地头上,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草莓、黄瓜、万寿菊......这些经济作物正源源不断的运往南方市场。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玉米调减政策,通过转变农业生产主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刘锁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兰岗镇一名普通的农民,她告诉记者,以往在地里种玉米不过才几千块钱的收入,家里的一垧地包出去才几千块钱。但是现在随着家庭农场的建立,变化已经今非惜比。“我在农场干了6年,每年在这里能拿到34万元,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家庭农场是黑龙江省转变农业生产主体的一次积极尝试,近年来在农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种植瓜菜的热情空前高涨,仅兰岗镇棚室就增加了10000栋以上,年增加产值超过3亿元。农场主高波告诉记者说,这里的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农场的生产经营当中,每一个农户可以增收万元以上,最少的也可以多拿几千元。今年农场还将进行生态餐厅、育苗中心、果蔬醋深加工、保鲜速冻库建设,同时将通过上香瓜醋、果醋、西瓜酱等项目,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除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黑龙江省转变农业生产主体的方向。宁安市玄武湖大米合作社是宁安市74家合作社的一个。合作社通过立足于宁安市特色“石板米”的高质量优势,通过合作社网点、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营销模式,现在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持续走俏。“私人订制将是以后合作社的主营业务”合作社负责人陈雨佳对记者说道,客户通过合作社认领土地,与工作人员一同种植、加工、销售,秋收之后专人专送,这种“私人化”“个性化”的订制服务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来自北京的周先生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订制了20垧土地,这样的大米可以每斤卖到98元。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今年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牡丹江市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就会分别达到1260个和2250个。

  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勃利县,看到本应该种玉米的土地上现在已经种上了万寿菊,据黑龙江中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东解释说,今年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协议,已经承包了24千亩土地让当地农民种植万寿菊,而以前这些土地上种植的都是玉米。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勃利县农民今年能够每公顷土地增加收入1.5万元,这是以前种植玉米收入的5倍。

  不仅仅是万寿菊,黑龙江省还积极种植其他经济效益好的作物来填补玉米留下的空白,在七台河,由40名社员组成的勃利县莲淇红小豆专业合作社去年就带动了1100户当地农户种植红小豆为当地红小豆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现在每公顷红小豆产量约是2500公斤,目前收购价为每公斤7.4元,扣除种植成本农民每亩收入1000余元。”黑龙江乐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凤山如是对记者说。

  据了解,今年七台河和牡丹江两市将合计计划调减玉米107.5万亩,引导农民种植杂粮蔬菜,特色农产品等高效作物,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