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不忘初心》:只为黔中“活水”来

2017-04-20 12: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4月20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州台记者王兴城)“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是贵州水利人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随着黔中水利枢纽工程148公里长的主干渠通水,这个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梦想成真的背后,是一群贵州水利人不为人知的艰苦付出和身体力行的坚守。如今,在绵延148公里的黔中工程干渠上,15名共产员组成的贵州水投公司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党支部,带领着25名水利人仍然坚守在一线,仍然坚守着他们对最初梦想的那份执着。

  “贵州呢是这个全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降水量并不少,但是降下来之后存不住,所以说实质的缺水,就是工程性缺水……”黔中地区处于贵阳—安顺—六盘水这条经济大动脉的中心区域,是贵州省耕地资源相对集中成片的区域,但因为处于乌江和珠江分水岭一带,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贵州水投公司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曾永军说,正因如此,建造大型灌溉工程润泽黔中地区,成了贵州水利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五十年代,我们这个水利主管行业的专家就提出,从我们乌江的上游就是三岔河嘛,修建一座这个大型水库。当时呢在贵州不要说大型水库了,就是中型水库都几乎没有。”

  想要实现“千里乌江水,黔中改道流”的构想有多难?曾永军说,从1959年形成报告上报中央水电部,到2009年11月30号,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光这一纸报告落地就花了整整五十年,其中的难度无法想象。从学校毕业就到省水利设计院参与黔中工程勘察设计的曾永军,也一路见证了这项工程的艰难险阻,“难度非常大,一个是在岩溶山区,要建一座高坝、大库;第二一个的话,它涉及到这个线路非常长,从我们六枝到贵阳,主干渠都有接近150公里……”

  面对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技术上的难题。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曾永军带领着研究设计团队深入大山,全副武装、跋山涉水,只为交出一幅可行的设计图,“选线嘛,我们这个前期呀就是整个库区,这个流域范围之内,我们都得要把它走到。本身地貌又非常复杂,悬崖峭壁,跌倒、摔倒非常正常。应该是说完全没有路,通过前期工作吧,走出了一条路。”

  线路确定了,工程沿线的征地拆迁工作也成了当时的重点任务。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总共需要完成4000多户、近2万名群众的搬迁。时间紧、任务重,移民环境科科长张仕海说,水利人第一个想到的是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采取了“一次征用、长期补偿”的创新方式,“当时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一次性补偿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旱地调到17768元,水田调到25940元,那是一次性补偿就没有了。现在我们长期补偿的话,一年领的就是2200元,12年就把这个钱领完了,只要项目还存在了嘛,你这个补偿就是要给的。”

  长期补偿的政策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而对于个别怀有“故土难离”情结的父老乡亲,水利人则是细心解答、耐心劝导。张仕海回忆说,有时候可能为了做通一户人家的工作,就得花上十天半个月,“刚好在影响我们这个线路上一个桥墩的主要位置上,涉及到就是一户人家了嘛,那个房子可能新修的,没多久,一两年的房子,老百姓肯定不干了,我们就和乡镇的一起,在老百姓家可能连续坐了半个月,做相应的思想工作。”

  对待群众要细心、耐心,而对于工程建设则要严肃、认真。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计划合同科科长罗启元说,作为贵州省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的长距离水利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投资约73亿元,如何把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水利人从管理上又开始了创新,“执行了‘量价分离’,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工程量和单价,把两块分开,我们管量的部门是一个部门,管价的是一个部门,实际上就是实现合作与分工进行管理,那么有利于相互监督,也有利于相互促进,既能保证我的投资控制,又能避免干部的廉政建设问题。”

  既管技术,也要做服务;既管项目资金,也要保障工程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左中云说,面对庞大繁杂的工作,由15名党员组成的黔中公司党支部发挥了团队的核心战斗力,“重点的岗位,难点的问题,交给我们这个党员去做。像我们这个龙场渡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是技术难度比较高,就现场成立突击队,就由党员住在现场攻坚克难。”

  目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平寨水库蓄水达到1325米高程,已经具备了润泽黔中的所有条件。平寨水库库容10.89亿立方米,坝后电站装机13.6万千瓦,年调水量5.5亿立方米。一期输配水工程干支渠总长395.62公里。可解决贵阳市2020年城市供水需要和工程沿线的7个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田灌溉,解决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解决农村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从建设者转为管理者,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的25名水利人依然任重道远。而对于曾永军等贵州水利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而言,为黔中大地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是他们的不悔初心,“一直到现在嘛,我基本上每个月在现场平均26天。这个工程嘛,建设的目的不是建完,是要让它发挥它的功能,真正的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受益。”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