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不忘初心》:誓让荒山变绿洲

2017-04-19 10: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4月19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州台记者张勤月)“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是描写贵州省石漠化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在这些被称为“生态癌症”的土地上,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从无到有,20年来初心不改,展开了一场与石漠化抗争的生态博弈。

  “这棵树子在这个地方长了可能就是十年左右了,它的生长很慢的……”4月中旬的关岭县花江大峡谷,气温已经接近25度。站在山顶眺望,峡谷蜿蜒、江水碧绿,一棵棵杉树、一片片绿草在微风中纵情摇曳。虽然每个月都要来这里一次,但每每看到眼前的场景,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师陈永毕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这些地方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都属于次生植被咯,在十几年前,全部是裸露的石头,这些地方就是白花花的一片,基本上就没什么植物了嘛。”

  如今走在这片山坡上,枇杷树、橘子树、火龙果、花椒等产业正全面“开花”。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多,基本上无农牧生产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曾是专家们对这里的评价。

  1996年,以贵州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来到这里,每天翻山越岭进行调研,希望能找出治理的办法。然而,办法还没找到,却先引来了许多专家的质疑。熊康宁:“北京那些专家,他们给我们的结论就是你们那个南方喀斯特根本甭治了,没必要治,更别说你石漠化了,石头上还要长树,还要种经果林?他们觉得简直天方夜谭,他们觉得不可能,把人搬出来算了,撂荒吧。”

  专家们的话在熊康宁的心上仿佛扎了一根刺。身为共产党员的熊康宁和他的团队决定,继续扎根山区,用行动改变现状,“那个时候刺激了我们,谁说不行的?我就要试一试。这么高的人口压力,我们往哪儿搬?当时的一个理念就是说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落在实处,要拿出实际的东西来做。”

  先啃“硬骨头”!于是,熊康宁和他的团队选择了贵州石漠化最严重、最典型、等级已经处于重度石漠化的北盘江花江大峡谷作为研究示范区,“首先能够很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花江是出了什么问题。第一它是缺水、少土、没有植被……”

  造成石漠化的原因锁定了,这时的熊康宁意识到,要想系统性地对石漠化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必须组建一个专业团队,潜心做科研。2007年3月21号,熊康宁带着5名喀斯特研究方面的教师在贵州师范大学的一栋陈旧小楼里,正式挂牌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然而这个举动又再一次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学校成立过一个研究所,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垮了。很多同行这些就感觉到,哎哟你们这个研究院可能早晚成立都要跨的,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很自信。”

  无论如何,初心不改。在那栋简陋的两层小楼里,一边办学,一边调研实验,结合花江大峡谷的天气、土壤、水源等条件,熊康宁和团队提出以蓄水、治土为核心,特色经济林种植及高产技术为支撑的治理理念,并选择了花椒、金银花等品种送给当地的老百姓试种,不料当地百姓并不领情。陈永毕:“我一车拖了多少金银花来,20万株。结果拿来发给他们,有些抱去喂牛,有些叫他扛到山上去,他就放在石旮旯里面,他不栽。”

  陈永毕说,当时研究院决定,从学院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请工人栽种,带头让老百姓看到效益,“三年、五年以后,花椒开始结晶,金银花开始开花。一棵金银花,最多的时候,有些能够收到几百上千块钱的。后面农户觉得这个东西也可以呀,经济效益也还不错的,后面就自己去买苗来自己种。”

  慢慢地,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包括花椒、金银花、火龙果在内的各种产业在这片石旮旯里遍地“开花”。如今,北盘江花江大峡谷示范区的植被覆盖率在1996年的基础上提高了30%多,石漠化程度也从当初的重度减轻到了如今的轻中度。老百姓“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的日子成为历史。当年,村民饶大友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上了20多亩花椒,收益比以前种玉米翻了几番,“石漠化严重,假如出几天大太阳,苞谷就全部干了。一年干到头,半年都不够吃。现在种花椒就是随便乱摘一百斤都能买几千斤包谷,收个四万多、五万块钱。”

  如今的花江大峡谷,随处可见一栋栋别致的二、三层小楼,当地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1996年的650元提高到如今的7000多元,创造了著名的“花江模式”。一步步看着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身为共产党员的陈永毕说,他那颗服务农村的初心从不曾改变,“从农村长大的,我就想服务农业这一块,能够做出一点对地方不管是经济也好、生态也好,能够有一点贡献性的东西,感觉比较值了嘛。”

  还是在那栋陈旧小楼里,研究院从最初的6名教师增加到了如今的42名教师,博士、研究生共105人,组成了拥有68名党员的党支部。走进研究院的会议室,摆满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牌的荣誉墙格外醒目,如果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是对这个团队在专业领域的肯定,那“五好”基层党组织就是这个党支部战斗凝聚力的最好力证。 熊康宁说,20年来,正是不忘“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初心,他们的团队才能在大山中创造出“绝地逢生”的奇迹,“党组织的凝集力作用一定要落在实处。你是大学的共产党员,那你的先锋模范作用就看你的科学研究做好了没有,踏踏实实的,不能停留在嘴巴上。”

编辑: 刘拓拓
关键词: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