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上海石化现象”

2017-03-31 11: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3月31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荀道娟)“在平凡中见证伟大,你们在无私地播种生命的种子。”近日,上海市文明办慰问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群体时这样称赞道。在金山区的28位捐献者中,有6位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相当于在上海市每6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就有1人来自该公司,形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上海石化现象”。

  1700多名志愿者时刻准备着

  上海石化6位捐献者中,学历最高的是一位叫傅建松的博士,其余有来自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也有工艺、安全条线专业技术人员。盛健安是该公司6号炼油联合装置工艺管理组长,也是时间最近的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去年12月13日,盛健安捐献的226毫升造血干细胞当天晚上运抵福建,用于挽救一名与其年龄相仿的男子。捐献成功后,盛健安说:“希望他(患者)那边手术顺利。”

  据盛健安介绍,2015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日”那天,上海石化与金山区联合开展造血干细胞征集入库活动,他和113名同事一起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的诸多志愿者同事们也在时刻准备着。”

  言必信,行必果。在上海石化,配对成功后的悔捐数为零。

  截至目前,上海石化已累计有1700多名员工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约占整个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四分之一。同时,该公司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配对有效率及捐献成功数在全国单个企业中独占鳌头。

  家人支持是背后的力量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石化员工沈波便成为了该公司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在上海华山医院,他向一名16岁少女捐献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10天后,为挽救一名13岁男孩的生命,同样是上海石化的员工,宋卫华来到了华山医院,捐献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

  如果说11年前的两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个别员工爱心行为的话,如今的捐献义举在上海石化可谓蔚然成风。对此,该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余光贤认为,这种大爱现象的背后是企业员工较高的精神文明素质,更离不开他们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上海石化第4例成功捐献者毛俊,他在2010年4月接到初步配型成功的电话后,兴奋不已。而他的捐献心愿却遭到了岳母的极力反对。毛俊耐心地向她解释捐造血干细胞的原理,并拍摄现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图片给她看,最终获得老人的支持。

  身为80后,尚未成家生子,且还是家中独子,当盛健安把初配成功的消息告诉父母时,遭到家人反对,因为他们对捐献有忧虑和担心。

  “如果能救别人一命,何尝不是一个善举?”盛健安决定说服父母。他先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和捐献事例,向父母解释捐献方式和意义。父母还是不放心,盛健安就通过同事,找到一名成功捐献者,了解“前辈”的捐献过程,以及目前的身体、生活状况,并把这些情况全告诉父母。最终,家人同意,支持他的善举。

  2011年,毛俊的妻子也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完成生命接力后,毛俊并没有离开,他选择加入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承担起了日常志愿服务工作。

  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觉行为

  “上海石化一直积极践行中国石化注重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要求,利用企业自有媒体对捐献者的事迹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将他们的事迹陈列在公司厂史馆内,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激励着广大员工向他们学习。”余光贤介绍说:“上海石化员工潘卫忠就是这样一名深受同事先进事迹感染的捐献者。”

  2007年,受到同事沈波捐献造血干细胞事迹的触动,潘卫忠也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3年10月,潘卫忠与患者配对成功,欣喜之余却又有一点小波折——体检查出他有脂肪肝,“美食控”潘卫忠要“管住嘴,迈开腿”,进行减肥。两个月时间里,他戒烟戒酒,坚持吃蔬菜、杂粮,每天早晚走路一小时,成功减肥22斤。当时,潘卫忠说:“捐献完成后,我想吃红烧肉。”

  敬业守职做明白人、遵章守纪做老实人、明礼守信做文明人。为挖掘、整理、提炼、传承公司员工身上的优秀品质,上海石化已连续多年举办企业文化年度人物和企业文化年度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广受员工欢迎。

  “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公司的发展,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精神已经逐渐内化为了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厚重的土壤。”余光贤表示。

  多年来,上海石化通过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和精神文明奖励等相关制度,将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公司已连续4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今年1月底,上海石化荣获上海市红十字会和团市委联合颁发的“2016年度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特别支持奖”。

编辑: 曹宇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