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400余名中学生在津对话诺奖大师 体验科学人生

2017-02-22 18:1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2月22日消息(记者陈庆滨 通讯员刘晓艳)2月22日下午,一场诺奖大师与高中生对话的活动在天津大学校园内火热举行。随着一首“当我64岁”的欧美民谣有节奏的吟唱,64页幻灯片一页页快速闪过,从儿时的一张张青涩照片到怀抱外孙歪躺在沙发上小憩,时光跨越了一个甲子,也一下子拉近了这位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和现场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36所中学生的距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弗雷泽·斯托达特为他的这场与中学生的对话起了个诗意与寓意都颇为丰富的主题。

  在一个小时的主题演讲中,他用数十张照片和这些年轻人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以及动态演示图展示了和他诺奖获奖研究“分子机器”相关的科学内容。“索烃”、“轮烷”、“博罗梅奥环”……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也介绍了自己的团队——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年轻人,其中他刻意提到了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所做的贡献。演讲中,他也提到了团队在攻克“难关”后的体验:成功的秘诀是在承受失败的能力。

  谈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他谈到尽管索烃和轮烷的形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了上千年,甚至7000年以前的中国就有类似的图案,但对于化学家来说这个研究却是个非常新的领域,近几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对该领域的研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同时提到,化学是创造性的学科,好奇心和驱动力对于创造非常重要,此外还需要正确的环境。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产物,可能它更像一个毕生的结果,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通常会被迫创造他们终身从事的工作——事实上,他们没有职业,而是去创造职业。

  演讲结束之后的提问环节,弗雷泽·斯托达特教授回答了同学们通过天津大学官方微信、网络以及现场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回答“什么原因促使他来到天津大学做教授,在实验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是否让他苦恼,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这个问题时,他回答,来到中国是希望带来一些想法和理念,在他看来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这里的年轻人有能力做和自己文化相关的事情,他能看到一个伟大的未来。而他也给出了年轻人建议:更多地考虑科学的重要性,保持激情并且持之以恒。在回答同学们问题时,他也风趣地谈到在他的家族中他可能是“最笨”的一个,他在中学阶段完成了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进入大学后他非常愿意去听一些讲座,并完成了一些应付考试之外的事情。尽管那时他并没有开始关于分子机器的研究,但在学生时代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培训,这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他并不愿意预测下一届的化学诺奖可能会产生在哪个领域,但他十分肯定地告诉在场的年轻人:化学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上!好比西班牙和法国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画家们画画的方式一样,化学也类似于艺术,有很多机会,年轻人要做的是学习并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和化学相通的学科,他鼓励年轻人:“在科学上没有第一,你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

  在谈到获得诺贝尔奖给他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带来改变时,他坦言,这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挑战。他也算个“小名人”了,甚至还有机会和总统们会面。获奖给他带来了一些好的改变,比如他有更多的机会和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他的人生和科研,他也期待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到中国和年轻人讨论科学问题。

  据悉,弗雷泽·斯托达特2014年受聘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除了这场与高中生对话的活动外,天津大学共邀请到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系列学术活动。除弗雷泽·斯托达特外,还有2011年因“先天免疫系统激活”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布鲁斯·博伊特勒;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阿达·约纳特;2005年因“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罗伯特·格拉布;2001年因“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巴里·夏普莱斯。5位诺贝尔获得者将在2月23日下午一起作客北洋大讲堂,为青年学子带来“对话诺奖大师 感悟科研人生”的报告。2月24日到2月26日,他们还将与世界各地百余位顶级科学家一起共同讨论“分子科学与人类科技的未来”,研讨会上将有包括10位各国院士在内的28位顶级科学家作主题报告。

编辑: 张颖
关键词: 中学生;诺奖大师;科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