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重庆农民成立文学社 屡登大雅之堂

2017-02-01 11: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重庆2月1日消息(记者吴新伟)年前,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滴翠文学社举办了成立30周年座谈会。

  重庆日报报道,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乡村带来巨大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从前只晓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劳作之余开始有了精神追求。农村文学爱好者从油印刊物起步,迄今已有社员200多人,刊发作品50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13部,作品多次登上《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

  进入新世纪,种田农民少了,打工农民多了,农民文学社的使命,似乎更多地转向为文学梦与现实的博弈。有专家评价,30年间,滴翠文学社彰显出来的样本意义在于: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作为链条末梢的农村文学社,始终恪守朴素的文化自觉,以文化人,用植根泥土深处的文学梦想,滋养了一方土地。

  文学社员们还热衷于整理本土的历史文化。李承萍根据史料创作的《陪都求学记》还原了抗战时期,流亡学生在国立青木关中学的故事;王林茂访遍青木关80岁以上的老人,挖掘出《寿星石》等多个民间传说……

  为何一个农村文学社能延续30年,至今不衰?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认为,扎根于土地、服务于人民,就是其强大的生命力。蔡敏说:“30年来,滴翠文学社的创作者们脚踩坚实的大地,创作出‘带露珠’、‘冒热气’、‘有汗味’的作品,这些作品让他们既是劳动的实践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对于文学社的未来,文学社社长李承萍表示,将邀请市里的专业作家对有潜力的社员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积极筹划文学沙龙,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宣传渠道。“我们将让滴翠越来越红火,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社,而是承载着乡愁和新型农民对精神文化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编辑: 邵柳
关键词: 重庆;农民;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