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牧歌]新疆牧民冬季大转场记者亲历之一:跟随采访“涨姿势”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新疆伊犁民俗文化学者介绍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历史文化(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央广网乌鲁木齐12月9日消息(记者刘钦 张雷 肖源 刘飞 张程 罗成 伊犁台记者王美涵)每年11月至12月,新疆草原牧民都要赶着牛羊马群长途跋涉,前往被称为“冬窝子”的冬季牧场,这是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的新疆牧民最艰苦的一次转场。日前,记者来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程跟踪采访霍城县果子沟牧民冬季转场,这不仅是一次极为艰苦的体验式采访,而且是一次对新疆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所知甚少的我们“涨姿势”的一次采访。

  采访前,我们先做功课,先后走访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局干部、伊犁州哈萨克民俗文化学者、霍城县和果子沟牧场的各族干部、牧民,探寻千百年“塞外牧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新疆牧民为什么要“转场”,而不是像内蒙古牧民那样“轮牧”?这是因为新疆草原并不是内蒙古那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是海拔落差较大的高山草原、近山草场,所以承包给牧民的草场并不是一整片,而是由相隔一定距离的春秋牧场、夏牧场、冬牧场组成。每年夏季,海拔较高的高山草场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水草丰茂,牧民便将牛羊赶到夏牧场放牧。冬季大雪覆盖草原,牛羊无法吃草,牧民便将牛羊赶到海拔较低、风雪较小的冬牧场过冬。新疆夏冬季各长达五个月,春秋季各为一个月,所以春秋草场是牛羊停留时间较短的牧场。转场便是如此四季轮转、周而复始。

  尽管近年来新疆大力实施高标准牧民定居工程,牧民都有了固定的住房,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但由于定居点附近承包到户的口粮地、饲草料地不能满足牧业生产的需求,更多的牧民实际上过着半定居的生活:四季转场时,中青年男子赶着牛羊群转场,老人、儿童、妇女则留在生活条件较好、就医上学方便的定居点生活。

  新疆草原牧区主要在集中在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所以历史上新疆的农牧业生产素有“南耕北牧”之说。由于各地气候情况有所不同,牧民四季转场的时间略有差异。牧民转场的线路有长有短,短则一、二百公里,长则四、五百公里,转场时间少则两、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转场的区域有在县域范围之内的,还有跨县市甚至跨地州的。

  至于冬季转场什么时间开始,霍城县果子沟牧场牧业队党支部书记、村长巴合提努尔告诉我们:下雪就是命令。入冬真正的一场大雪过后,春秋牧场的牧草完全被大雪覆盖,这时候,牧民就要准备转场了。有过多次转场经历的老牛、老羊们也会知道,要美美地多吃几顿,养足精神,好应对接下来几天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的雪地“极限运动”了。

  据了解,每年冬天伊犁河谷大约有40万头只牛羊马要经过千年塞外牧道——果子沟牧道转往冬牧场。今年入冬新疆伊犁河谷下大雪比去年晚几天,但比其他地州还是要早几天。由于狭窄的果子沟牧道每天能通过的牛羊群数量有限,太多了就会造成“交通拥堵”,还会造成各家的牛羊群混杂在一起,途中的“驿站”——牧民转场补给点也无法接待太多的牧民和牛羊群,所以转场要按计划依次进行。

  果子沟牧场今年有130户牧民、3万头只牛羊要转往冬牧场,今年霍城县给果子沟牧场分配的转场时间是11月20日至22日。转场前几天,果子沟牧场干部、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生、畜牧兽医草原站干部和兽医等相关部门就开始忙活起来,核实每户转场牧民、牲畜数量,检查人畜健康状况,了解生活用品和饲草料储备等各项情况。万事俱备,才能按顺序发给“路条”——转场通行证,每天安排40多户牧民依次赶着牛羊群通过果子沟牧道转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由于新疆牧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天然草原产草量减少一半以上,为确保牲畜有足够的饲草料过冬,果子沟牧场牧民在“大部队”出发前,已忙活多天从农区农民手中购买麦草、玉米、苜蓿,用铡草机、粉碎机加工成饲草、饲料,装袋后与提前购买的米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一起,租车运往冬牧场。临行前,转场牧民还要准备御寒服饰、水壶和干粮、为“坐骑”钉马掌等。

  我们这次采访选择的冬季转场线路是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果子沟牧场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的阔克江巴斯远冬牧场,全程280公里,路程需5天。在果子沟跟随牧民转场的途中,我们还不断地“涨姿势”,在随后的报道中会跟网友一起分享。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编辑:竹立志作者:  日期: 2014-12-10 09:37:00
标签:牧民;哈萨克;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