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福州客运段列车“老炊”甘燕川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16.9K

  

  阿甘师傅在加工水煮鱼的配料 (李一明 摄)

  央广网福州10月12日消息(记者葛朝兴 通讯员雍万俊 李一明)福州客运段龙岩开往北京西571/2次“红古田号”列车上有位大厨叫甘燕川,大家都热情地称他为“阿甘师傅”。

  采访甘燕川时恰逢他出乘,大家提出让他做一道参加烹调大赛中的获奖菜品“水月镜花”和经他改良过的几道客家菜品。阿甘师傅爽快地答应了。“水月镜花”的主料其实就是嫩得捧在手里都会碎的“水豆腐”,只见他一手托着豆腐半浸在水中,一手握着菜刀左几刀右菜刀,然后将豆腐浸在装有半杯水的玻璃盅里,那豆腐就像魔术般地绽放着形似菊花,让人惊叹不已。阿甘告诉我们这菜名还是旅客给起的,原先的名字叫“菊花豆腐”,有位旅客品尝过后感叹地说:这哪是菜肴完全就是件艺术品,我看就叫“水月镜花”更有品位。此后,“水月镜花”就成了这道汤菜的名字。

  甘燕川学烹饪得益于朋友的一场聚会。1999年,大家相聚到朋友开的餐馆里聚会,就在谈笑之间先听得厨房案板乒乓作响,随后是热焰腾起,朋友挥勺颠锅,不大功夫就整出一桌色香味诱人的菜肴,品尝着美味佳肴也让阿甘师傅动了学习烹饪的念头,回到家里向父亲说出自己的心思,没想到善于烹调美食的父亲满口答应。从此,甘燕川就踏上了寻求美食之路。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这是他当学徒的第一堂课。师傅告诉他一个人的想法不要太多,只要成就一件事就是成功。甘燕川把师傅的话始终记在心里。学徒三年他比师兄师弟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结业后,就跟师兄师弟们合伙承包酒店厨房,酒店的经营常常是一套菜谱用一年或者半年,每逢酒店要换菜谱他们就另找其他酒店,此时阿甘师傅的心里又打上了小算盘,他认为这样的工作既不稳定又不利于烹调技术的提高,正在思考如何谋取新的出路时,和父亲在铁路工作的朋友聊天时道出自己的心思,父亲的朋友建议他到餐车上工作,既可以接触天南地北的食客,还能丰富自己的烹饪知识。从此,阿甘师傅就在福州至北京K45/6次列车上当上了一名“老炊”。

  初来咋到的阿甘师傅很快就适应了餐车的工作环境,并且在短时间里考上餐车厨师的岗位。这时,他开始琢磨起东南西北旅客的饮食习惯,仔细观察旅客用餐的情况,哪些菜是旅客喜欢的哪些菜虽然做得不错销量却不好,然后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他的建议往往都能得到大伙的认可和采纳,这让段旅服科的几位厨师长刮目相看。在“红古田号”列车创建服务品牌时,林忠、李健芝和陈建红三位厨师长有意让他设计菜谱,主辅料调配、烹饪要领和成本核算等,阿甘师傅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每每用心地完成任务。

  在车上“代班列车长”的车队党总支书记范明说:阿甘学烹调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为学习客家菜的烹饪技术常常是别人退乘后急着往家里跑,他却赶着到朋友开的饭店里“打工”。在这个过程中,他对餐车上供应的客家菜品根据旅客旅途饮食需要进行了改良。“客家盐酒鸡”、“客家狮子头”和“梅菜扣肉”等六七个主打菜成为旅客点击率最高的菜品。他把这些改良后的菜品拍摄成图片,注明主辅料配比和烹饪方式用微信发到从事饮食行业的朋友圈里,朋友们按照他的改良方法制作销售,得到了食客们的欢迎和称赞。餐车上有道传统闽菜“清蒸黄鱼”在福州至北京K45/6次列车上很受旅客欢迎,往往吃得只剩下一条鱼骨,但在“红古田号”列车上的旅客却吃不到半条。不能让旅客的钱白掏。此时的阿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开始琢磨起来。经过多次和就餐旅客面对面的交流,得知“红古田号”列车上的旅客多数旅客为龙岩和赣州人喜辣口味重,虽然喜欢吃黄鱼却不习惯这种烹饪方式。他将这个信息用微信发到从事饮食行业的朋友圈里,但大家的反馈都是“清蒸黄鱼”传统的做法。可是阿甘就是不甘心,他在认真分析思考客家菜和赣州菜中对鱼的做法后,改“清蒸黄鱼”为干烧的做法,还在其中加入辣椒干和闽西有名的萝卜干,一经推出特别受到旅客的欢迎,从事饮食行业的朋友圈也是赞口不绝,随后这道菜也就成了“红古田号”列车上的品牌菜。

  “推行光盘行动厨师是主角,旅客点的菜才能悉数吃光是对厨师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如果剩菜过多就是厨师失职”。阿甘是位不甘平庸的厨师,他在烹调事业上一直在追求“与众不同”。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责编:王文伟  日期:2014-10-12
本组浏览完毕  
  进入央广图库
标签:大厨;甘燕川;列车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