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奇葩——庆阳香包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16.9K

  布老虎(央广网记者 廉军 摄)

  央广网银川10月19日消息(记者廉军)香包是我国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民间饰物,又名“香囊、荷包”等,深受百姓喜爱。甘肃庆阳市是我国农耕和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包原汁原味,做工精细,造型别致,是我国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深受欢迎的民俗艺术品。甘肃庆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香包之乡”。

  香包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艺术,充分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悠古的地方风情。香包在庆阳的历史极其久远,相传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让百姓戴在身上,随时防瘟疫、避虫害,这种制作方便的香蕉包随后广为流传,并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庆阳香包。 当地妇女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被当地民间昵称作“耍活子” 。

  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庆阳是记者的家乡,这里的山水文化给笔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庆阳是我国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区,人文始祖轩辕皇帝曾在这里活动过,并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使庆阳成为岐黄故里。 庆阳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彩,底蕴丰厚,独树一帜。庆阳市已经拥有周祖农耕文化之乡、“香包刺绣之乡”、“秧歌之乡”、“剪纸之乡”、“道情皮影之乡” 、窑洞民居之乡、等多个民俗文化原产地桂冠和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等十多项国家级命名。

  远在夏代,周先祖率领族人来到庆阳“教民稼樯”,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出土于庆城县的“环江翼龙”化石为世界所瞩目;出土于合水县的“黄河古象”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个体最大、骨骼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中国第一块旧石器也出土于这里的华池县。迄今为止,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千余处,有皇帝古冢、周祖陵、华夏公刘第一庙、战国秦长城、秦直道、北魏北石窟寺等历史遗迹及13000多件馆藏文物。历史上庆阳名人辈出,东汉思想家王符、魏晋学者傅玄、明朝“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华;历史名臣狄仁杰、范仲淹也曾在庆阳任职,留下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治武功。庆阳市又是革命老区,是我党在甘肃最早播下革命火种的地区。1927年,庆阳就成立了党组织。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南梁建立红色政权。

  庆阳香包是当地妇女巧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它取材简单,任何花布料头都可,经过女性的奇思妙想,再加上精巧的手工,用彩线缝制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艺品,再填以沁人肺腑的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让人爱不释手。被当地民间昵称作“耍活子” ,既是定情物,又是精神寄托,寓意祈求幸福。 在庆阳,香包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它挂在农村老汉的旱烟袋上,戴在乡里孩子的头上,穿在农家姑娘的身上。

  近些年,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客商云集庆阳。香包节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使原生态的庆阳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等传统民间文化原生态得到了完整的存续和保护,并掀起了新的民间工艺美术创新创作热潮。千家万户的香包生产基地,有十多万农村妇女从事香包制作,遍布城乡的香包文化经营公司,使庆阳香包名片传遍了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庆阳市通过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也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重塑了对外形象和文化之魂。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责编:周阳  日期:2013-10-19
本组浏览完毕  
  进入央广图库
标签:庆阳;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