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陈锐海 张可月)国家主席习近平31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时指出,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倡议“行动”与“合作”,这对国际社会应对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有何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吴洪英分析称,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洪水、干旱、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现,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意愿逐渐增强,一些国家愿意达成共识,采取合作,但是一些西方大国口惠而实不至,说得多,做得少。因此,中国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倡议世界各国采取行动与合作,至关重要,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需要的,就是‘加强行动’与‘务实合作’两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时不我待,各国要抓紧行动起来,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值得注意的是,各国不仅要行动,还要加强行动。因为目前各国都作出了各自的承诺,但这些国家承诺的汇总,离《巴黎协定》提出的2°C控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务实合作方面,张永生认为,中国不仅强调合作,更强调要务实合作。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通过各国合作才能应对。这种合作既要目标高远,又要切实可行,同时还要避免政治操弄气候变化问题,避免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同时,中国也倡议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力度,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据张永生分析,全球气候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历史累积排放导致的温升效应。应对气候变化,必须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援助。

在他看来,这种所谓的“援助”,不是通常意义上具有志愿性质的“援助”,实质是发达国家因为历史累积排放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补偿,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吴洪英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实力强,拥有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应该敢于为人类安危与发展承担责任,采取行动援助欠发达国家。唯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手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全球性挑战。

“援助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帮助很大。”张永生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多数,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新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够真正彻底解决。

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称,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将重信守诺,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多边主义,与各方一道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全面平衡有效持续实施,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