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黄玉玲)今年,第24届科博会名称调整为中关村论坛展览,首次与中关村论坛同期同地举办,实现“论展一体”,共同打造面向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第24届科博会首次与中关村论坛同期同地举办(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展览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划分为综合馆、科技冬奥馆、医药健康馆、碳中和馆、省区市科技创新成果馆5个展馆,展期5天,参展企业和机构576家。

观众参观科博会展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本届科博会围绕“智慧·健康·碳中和”论坛主题,广聚优势资源,精心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前沿、面向中小微初创企业、链接资本市场的“科技精品展”。

“怀柔一号”模型(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怀柔一号”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实验室挂牌后发射的首颗科学卫星。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怀柔一号”已于2020年12月10日4时14分发射升空,其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引导国内外科学家进行随后观测。卫星可以全天监测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的形成、演化奥秘。

悬浮书包现场演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十多公斤背起来竟然没那么重,有点神奇。”现场的观众体验了“悬浮背包”后感叹。这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发的“悬浮背包”,里面虽然装着10多公斤的物品,乍一背觉得很重,但背起包跑起来,就会感到肩头重量骤轻。让你在肩膀动的时候,背包不动,好像背包悬浮在身后。背包采用悬浮系统专利技术,避免了身体高低变化引起的背包震动,减重35%-87%,可以有效保护脊椎。

高精度智能力控机器人握手展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在中关村科学城展区,一款高精度智能力控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体验人机协作互动。只要和机器人握手,当它接收到力量“感应”,便可以通过算法指令自动抓取卡片,交给观众。

记者采访了思灵机器人技术负责人,他提到这款名叫“Diana7”的机器人,各关节内部集成了力矩传感器,通过自身的力感知能力,可在极微小的力回馈变化中做出相应反应。目前已在医疗手术、3C消费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应用。

智能钢琴在弹奏乐曲(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展区内,一架智能钢琴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围观。这架智能钢琴是星海智能钢琴,可以根据程序自行弹奏。星海钢琴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钢琴具备强大的音源系统,具备自动演奏、智能陪练、娱乐自学等功能,在弹奏过程中可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变调、暂停、重复自动演奏等操作。拔掉电源它是一架不折不扣的传统钢琴,而插上电源便能变身为可供全家人享受的智能钢琴。

智能开采技术现场演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现今已经可以智能开采。这是国家能源集团此次展示的智能开采核心技术。国家能源集团工程师告诉记者,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尤其是地下煤矿开采活动。为了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对已发生的事故做出及时响应,这套系统已经实现煤矿开采技术的智能化,就是在工作面安装监控系统,从而对地下环境实现实时动态监控。

通过监控中心与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以及相互协作,不仅能够实现工作面的可视化,同时还提高了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实现了地面指挥中心对井下作业相关情况的及时捕获,并针对突发事故做出及时的反应。哪怕在千里之外,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实时跟进现场从而进行开采工作。

银河航天首发卫星模型(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这是银河航天首发的卫星模型,也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20年1月16日,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银河航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目前已建成全球首个Q/V频段低轨信关站,自主研发出低轨通信卫星运控系统,完成了星地融合5G试验等一系列应用场景测试。5G卫星互联网全球宽带通信系统可以在没有地面网络依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卫星通信快速部署、广域覆盖等优势,为地震、洪水等灾害救援提供高速、高可靠应急通信基础保障。”

据介绍,未来卫星互联网将给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改变。偏远地区的电视观众可以随时收看到4K/8K的高清视频,在极端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秒传”大容量数据,在工业物联网应用中更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届科博会主要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精选210家企业288个参展项目,集中呈现“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态势,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冬奥会、碳达峰碳中和、医药健康等,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家跨国企业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展,全国20个省区市参展,共同打造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