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记者林梦希)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文物博物馆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这一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回应社会关切。

见面会现场图(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红船”守护人——袁晶

南湖革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袁晶(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浙江嘉兴,一座因一艘小船而名扬千里的城市,这艘小船被称为“党的母亲船”。南湖革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袁晶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红船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讲述红船故事,传播红船精神。

“从业至今近20年来,我做了一个统计,在面积不大的南湖,行程3000多公里,为群众讲述党史1000余次,也为10多万名党员干部解读红船精神。”袁晶用一组数据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重复地讲述一个故事,袁晶却从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在这样一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工作是无比自豪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她更是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

袁晶的讲述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感悟红船精神,感悟什么是初心和使命。同时也让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逆行抗疫的文物守护者——方勤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我作为馆长,和75名同仁一起,在博物馆馆区封闭值守80余天,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并于当年6月14日恢复对外开放。”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说。这80天里,包括方勤在内的76人吃住全都在馆中,24小时保障展厅内文物的安全。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方勤对考古的兴趣始于家乡的盘龙城遗址,并在大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古专业。毕业以来,他一直坚守在文物博物馆领域工作,今年已经是第30年了。

在这30年里,方勤曾主持了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京山苏家垄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并依托考古新成果,出版《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构建了“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历史。

40余年文物稽查工作带头人——杨宏刚

曾任陕西省西安市文物稽查队队长、西安市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联合执法办公室副主任杨宏刚(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今年6月,时任陕西省西安市文物稽查队队长、西安市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联合执法办公室副主任杨宏刚正式退休。“可以说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保护文物。”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自己40余年的工作,并为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40余年来,杨宏刚先后查办文物行政违法案件510余起,协助破获文物刑事案件56起,追缴文物19930件(组),配合相关部门拆除文物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筑5万余平方米。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文物大省。作为西安市文物稽查队的带头人,杨宏刚开创了文物、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了打击文物犯罪行为的“无缝对接”。同时,也推创了秦晋豫文物执法协作片区联动,增加了对文物行政执法的工作,尤其对打击文物犯罪工作的协作和交流,拓展了符合文物发展工作的新思路。

西安大遗址众多,仅主城区的保护面积就达到了200平方公里以上。田野文物的安全,是杨宏刚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安大遗址的特点是点多线长,仅靠为数有限的在职人员是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的。文物保护虽然是政府行为,但主体应该是全民参与。因此,杨宏刚还带领团队,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建立文保员队伍。目前,西安市有文物保护员860余人,在西安市文物保护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巾帼不让须眉的考古人——燕妮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项目负责人燕妮(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成立于2012年,是一支以女性专业力量为主体,涵盖了男性技工和保安人员,共同组成的一支综合性团队。作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项目负责人的燕妮,从2012年起一直坚守在田野一线,用脚丈量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

燕妮与考古缘起于著名考古学家、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的一本小说——《古峡迷雾》。那时,还在上高中的燕妮就决定,以后一定要从事与考古相关的工作。后来的日子一切遂愿,大学时报考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来到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工作。

“当我真正进入田野考古一线时,才发现考古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和刺激,更多的是一份探索中华文明辉煌过去、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的责任。”燕妮说。而她个人的成长也不仅是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文化自信逐步散发光辉的一个见证。

当谈及“为什么要成立女子考古队”这一话题时,燕妮表示,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女性从事考古工作并不鲜见,并且能够发挥女性细致和感性的特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仅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结构来看,除一线女性考古工作者较少外,在文物修复、科技考古、保护规划设计方面,均有一大批优秀女性,刚好可以组建这样一支互补的、系统化的队伍。

9年来,燕妮带领队伍奔赴一个又一个前线。无论是多艰苦的环境,她们总能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支队伍用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女性也可以领导项目工地,成为项目的主体。她们在工作能力上,一点都不输于男性。

国际文物交流的践行者——王元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元林(央广网记者 林梦希 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元林常年奋斗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一线,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学研究,先后参加了肯尼亚、柬埔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负责乌兹别克斯坦和尼泊尔文物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以及部分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50余项考古项目,在蒙古国、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了十余项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王元林表示,通过国外一线具体的工作可以切实体会到,文物工作在国际交流当中是生动的、具体的。不仅能够拉近大家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与专家和当地民众加深友谊,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就是文物工作在交流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朴素力量。

当谈及接下来的规划时,王元林表示要继续从事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东南亚文化考古研究工作。同时,也要积极提携和培养青年人才,继续为人文交往和行业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