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记者黄玉玲)水利援藏的队伍中,有这样一支名为“雄鹰”的队伍,这支团队克服高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弘扬“老西藏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守规矩”的工作作风,稳步推进水利建设。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印发,对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将水利扶贫纳入“十三五”脱贫攻坚行业扶贫十大行动。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和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的重点水利项目,南京水科院为此抽调10名骨干人员筹备成立西藏“雄鹰”团队。

“雄鹰”团队合影(受访者提供)

“接到调往西藏工作的安排后,心里也有顾虑。”队员徐成军坦陈,“本来我们水利人就常年在外奔波,对家里亏欠得很。去了西藏,探亲的机会一定更少。可是一想到去西藏,是为了支援西藏发展,为祖国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又觉得能被选上非常荣幸。”2017年7月,“雄鹰”团队正式成立,不仅助力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还促进湘河水利枢纽各项运行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雄鹰”团队西藏工作照(受访者提供)

恶劣的环境为项目实施带来了极大困难,缺氧、晕眩都是司空见惯的。团队连续2年实行24小时轮班制的施工,对于“雄鹰”来说,这只是最基本的挑战。

西藏工地雪景(受访者提供)

在拉洛水利枢纽工程的隧洞施工中,他们尽管戴着口罩,也无法挡住隧洞中因开挖放炮、运输车辆、机械设备同时运作所产生的带有刺鼻气味的气体,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鼻腔里全是黑色粉尘。

隧洞施工使用后的口罩(受访者提供)

初到这里,道路难行,水电不通。面对艰苦的条件,团队的监理工程师说:“早晚比较冷,而且晚上风特别大,白天的天气变化无常,这一刻是大太阳,下一刻可能就会下雨,甚至是冰雹。”

“那时候房间里随时准备着氧气瓶,以备应急所需。最悲剧的是经常停电,水也跟着停。虽然使用发电机发电,却只能给宿舍供应照明,插座都是没有电的,手机充电都成问题。”队员们回忆。

进场初期生活用水(受访者提供)

客观条件的艰苦需要适应和克服,工程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亟待解决。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地处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日最低气温甚至小于零下20℃,6-9月份为雨季、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恶劣的气候环境对施工与项目组织管理影响性较大。

为克服高原环境对沥青材料与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团队成员联合参建单位共同提出了高海拔地区沥青砼心墙施工方法,并形成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施工系列技术要求,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施工工效20%以上。

拉洛水利枢纽工程从2018年起就实行24小时连续施工制,队员们24小时轮番值守,创造了西藏有史以来首个冬季不停工的先例。

“雄鹰”团队工作照(受访者提供)

攻克了高海拔沥青砼心墙施工难题,又面临着原料难关。沥青心墙混凝土原设计采用灰岩骨料,施工中发现灰岩骨料开采区位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保护核心区,必须立即停止开采。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团队开展采用砂砾石骨料替代沥青心墙混凝土灰岩骨料的研究,形成了可行性试验研究报告,并组织国内资深专家和参建各方研判骨料质量,确保工程沥青心墙采用砂砾石骨料质量达标。

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受访者提供)

一想到随着工程正在逐步发挥发电和灌溉效益,还将不断提高灌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雄鹰”团队觉得,再苦也没多苦,辛苦的付出得到了最值得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