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东京奥运会已闭幕数日,紧随其后的残奥会同样引人关注。

东京残奥会将于8月24日开幕,9月5日闭幕。8月19日早晨7时30分,2020年东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批约190人团队,自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出发至首都国际机场,乘坐包机飞往日本东京。“与奥运会相比,残奥会不仅仅展现的是体育魅力,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中残联体育部副主任张俊杰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

8月19日,首批运动员准备出发前往东京(央广网发 中国残联供图)

结下友谊 为明年北京冬奥会营造良好氛围

身残志坚一词,在残奥会赛场上拼搏的每一位残疾人运动员身上,都能找到一个个具体的诠释。张俊杰觉得,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令人感动,“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冠军,更是生活中的冠军、强者”。

东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437人,其中运动员251人(包括男运动员119人、女运动员132人),教练员、工作人员、竞赛辅助人员186人。运动员全部是业余选手,职业有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张俊杰表示,本次比赛要争取佳绩,但更看重残疾人运动员精神风貌的展现,这也是残奥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类遇到疫情的挑战,我们更要通过体育来展现人类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他说。

残疾人运动员们平均年龄27.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仅16岁。张俊杰透露,他们在为国家争光,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的同时,还有一个“小目标”,“要为我们明年的北京冬残奥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他说,与其他国家残疾人运动员之间的交流要展现友谊,结下友情,将我们更加友善的态度和面貌传递给大家,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包括残疾人朋友到北京来。

资料图:马拉松女子竞速轮椅(T54组别)比赛

“残奥时间” 提升外界对残疾人体育项目认知度

残疾人体育运动是一项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出了人的创造力和价值。中国已经连续4届残奥会位居奖牌榜首位。

与奥运会相比,残奥会上的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很多都是从健全人的项目中‘脱胎’出来的,只不过是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特点,来制定比赛的规则、场地、器材装备等。”张俊杰说,如今大家对残奥会的知晓度还不够,希望通过东京残奥会时间,提升大家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知晓度,特别要去感染青少年群体。

记者从中国残联获悉,代表团将参加射箭、田径、硬地滚球、羽毛球、皮划艇、自行车、盲人柔道、举重、赛艇、射击、游泳、乒乓球、轮椅击剑、轮椅网球、跆拳道、铁人三项、盲人足球、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盲人门球等20个大项、341个小项的角逐。

实际上,在很多残疾人体育项目上,运动员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比如盲人足球,对于运动员来说,在黑暗的世界里全凭一双耳朵,寻找球的位置、队友和对手的方向,和他人冲撞受伤是家常便饭。

盲人田径项目,也并不是像健全人那样去奔跑,盲人运动员由领跑员带跑协助完成,他们各自握着引导绳的两端,领跑员通过引导绳控制方向,成为运动员的“眼睛”。而领跑员想要和运动员配合得好,关键是彼此信任。

同样为田径项目的轮椅竞速也很受关注,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多为截肢、脊髓损伤等因素致残的残疾人,在比赛时要求运动员驱动轮子或转动摇把前进,不可以使用任何可以驱动轮椅的机械装置或杠杆。作为代表团的轮椅竞速组运动员,邹丽红此前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说,“就喜欢驾着轮椅往前冲的感觉”。

8月17日上午,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京成立,并举行出征动员大会(央广网发 中国残联供图)

张海迪任代表团团长 更看重精神展现

这次残奥会出现了很多“首次”。羽毛球、跆拳道首次成为夏季残奥会比赛项目,中国代表团实现了组队参赛。同时,东京残奥会也是我国参加境外残奥会参赛大项最多的一届。8月17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成立。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任团长,理事长周长奎任执行团长,副理事长王梅梅任副团长。他们也将一同随团前往东京,为中国残奥运动员加油。“代表团全体成员将全力以赴,完成好东京残奥会的参赛任务。”张海迪表示,同时要向中国奥运代表团学习,在东京残奥会上赛出高水平、赛出好成绩、赛出好形象,实现安全参赛、展现精神、争创佳绩、传递友谊、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

代表团对疫情防控也十分重视,除了加大医疗队伍的保障,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方案,各运动队还设立了疫情防控专员,全员进行防疫培训,备足防控物资,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全方位、全环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安全参赛。

张海迪说,本届残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举行,残奥运动员直面挑战、奋力拼搏的精神彰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风貌,也将激励更多残疾人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