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记者王晶)5月13日,《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发布。蓝皮书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事业短板、基础保障薄弱、残疾人口数据和理论三大问题。

蓝皮书发布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在展望“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70%以上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村残疾人事业长期处于发展不充分的阶段,面临基础设施匮乏、基层工作体系不健全、发展经费受限制等诸多掣肘。

与此同时,基础保障薄弱问题也依然存在。杨立雄介绍,中西部地区设施建设滞后于残疾人的需要,而且多数残疾人服务设施由于配套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缺乏,并未被充分利用。残联基层组织力量弱,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此,蓝皮书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县级残疾人服务设施全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为残疾人服务提供场地保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服务机构和基层残疾人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残疾人工作专业队伍。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蓝皮书指出,目前距离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已过去近15年,残疾人数据严重“老化”。残疾人理论研究滞后实践,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蓝皮书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设立重大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建设残疾人口基础数据、服务需求、服务资源数据库,建设残疾人智能服务数据平台,为提升残疾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理论研究,总结研究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残疾人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