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班队员在天安门广场列队(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央广网北京4月25日消息(记者韩靖)近日,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华灯清洗维护工作启动。天安门广场上,一支身穿红色制服的队伍格外显眼,他们是第五代华灯班队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清洗、检修、维护天安门周边以及长安街沿线的华灯。

副班长韩国强组织队员开安全例会(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队员们登上华灯车,准备作业(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随着华灯车缓缓驶入天安门广场,国网北京电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成员整齐列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将对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253基华灯、6000多盏光源进行全面“体检”。

华灯车缓缓升起(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第五代华灯车集车辆定位、路线规划、状态监测、故障报警、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新增灯球自动清洗装置。位于华灯车正中央的智能操作平台可谓是“中枢大脑”,通过可视化系统,将升降过程、设备参数全景展现,对作业进程、设备状态实时感知,并通过网络实时回传至照明中心后台,值班人员可与现场实时互动,实现对现场作业的全面监控、远程调度。

队员通过手柄控制平台的位置(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队员们正在摘下华灯灯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这支不到20人的团队可谓高手云集,在他们当中既有配电线路大赛冠军,也有金牌工作负责人。今年32岁的韩国强是第五代华灯班副班长,身材壮实的他平时不善言表,但聊起本职工作却滔滔不绝,“华灯共分为9球莲花灯和13球棉桃灯,一共253基,2849个灯球,6735盏光源。其中天安门广场内有110基,长安街有143基。”这些与华灯有关的数字韩国强已烂熟于心。

清洗之后的灯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积累在灯碗里的蚊虫尸体(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清理杂物和蚊虫尸体是华灯维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夜晚华灯亮起,蚊虫会在灯周围环绕,时间久了就会在灯碗里形成一层厚厚的蚊虫尸体,除此之外,队员们还要清理鸟叼到灯上的铁丝等杂物,以避免因雨季到来而导致的事故隐患。

韩国强正在和同事安装灯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008年,20岁的韩国强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挖坑、立水泥杆、架线……这些体力活儿是他刚入行时的“必修课”,“华灯班队员个个都是技术能手,平时的积累和磨炼对现在的工作来说是一种沉淀和财富。”韩国强对记者说。

队员们在安装清洗之后灯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1959年,华灯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第一代华灯班初具雏形。“那时,既没有专业分工,也基本没有专业化设备,全路灯队(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前身)上上下下100人集体出动,靠手拉肩扛,完成施工任务……”第一代华灯人王庆余回忆。

队员正在清洗灯罩(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1960年,北京电力公司开始组织人员对华灯进行清洗、检修,到今年,华灯人陪伴华灯已经走过了61个年头。如今以韩国强为代表的第五代华灯人,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队员们正在对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第五代华灯班的队员们自发开展创新活动,形成一批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系统,目前已有25项技术获得专利,创新成果达2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