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色尔布要去种地,但不是在家门口,也不是在稍远处,而是要去70多公里外的山脚下。

  9月中旬,清晨七点多,太阳已经爬上大凉山的重峦叠嶂,阳光逐渐驱散山间缭绕的烟雾,这是今秋一个难得的晴天。38岁的莫色尔布拎着一个包裹走向昭觉县城的客运站。他急着出门,去赶一天中唯一一趟经过村庄的客车。这几天,莫色尔布总惦记着山脚下的两亩橘橙地,不知道连日来雨水会不会造成裂果,他要过去好好打理下。这是一家四口一年的收入来源。

  早班车,人不多,也就七八个。莫色尔布随着这辆驶往县城外的公交车,钻进大凉山的沟壑间。车轮下的水泥公路如同一条柔软、灵活的银丝带,沿着山腰、山顶铺展,缠绕着绵延不绝的大山,把车引向远山深处。天气不错,没有雨,没有山体滑坡,路况很好。70多公里山路,车走了两个小时。莫色尔布在上午十点回到村里——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它的另一个名字人们更熟悉——“悬崖村”。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县城(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下山进城

  这是悬崖峭壁上的一个村庄,世代生活在山腰的彝族人在陡峭的山壁上搭起藤梯。这些由藤木组装而成、孤悬在800米高山体外的梯子,成了村民下山的路,爬一趟要半天,如果背上采购回来的物资,则需更长时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抵如此。耗时、费力、危险……种种不便让人们能不下山则不下山,“悬崖村”随之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生活在苦寒之地,彝族人曾过着自给却不能自足的日子。地里长的土豆、山间种的荞麦、门前养的鸡羊……往往不够山里人填饱肚子。就地取材垒起的土坯房简陋易损,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是让人烦心的问题。

  千年的贫根就扎在这样的土壤上。“悬崖村”曾有100多户人家,其中84户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80多名村民有300多人为贫困人口。

  2016年,媒体将镜头对准“悬崖村”,儿童爬藤梯上学的照片引起大山外的关注。当年,凉山州与昭觉县两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150万元,与村民合力修了一条2556级的稳固钢梯。悬崖峭壁上的钢梯不仅改善了出行,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2017年初夏,互联网正式接入“悬崖村”,村里的年轻人端起手机,做起直播,把大凉山风土人情与风物特产带到万水千山之外。

  

  “悬崖村”钢梯(昭觉县委宣传部供图)

  更大的改变发生在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上的84户约400名贫困户全部搬下山,搬进昭觉县城专门为村民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同时搬进去的是来自昭觉县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的1.8万余人。至此,四川省总规模达13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接近尾声。

  莫色尔布就是在那一次搬进县城的。头天晚上接到要搬走的消息,他和妻子简单收拾了被褥、电饭煲和洗漱用品。隔天天擦亮,鸡开始打鸣,山上动静大了起来。乡亲们背着、提着大小包裹,携家带口顺着“天梯”往下走。从山下远远望去,悬崖上成队的人们在缓慢下移,一点点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

  黎明的阳光正在驱散山间的寒气。对故土的不舍,对新居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与忐忑……人们复杂的心绪随着行李被打包进大巴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行进着、酝酿着。从那时起,人们的身份正在悄然变化,“悬崖村”村民即将成为县城居民。

  当天一进小区,莫色尔布不敢相信眼前是自己以后要生活的家园。暖黄色的新楼房成排林立,小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活动广场平整宽大,一切是那么地令人耳目一新。“之前就听说很好,也看过人家拍的视频,但亲眼看到的感觉真不一样。”那一天,街坊邻里都高兴,大家互相搭把手,忙着归置东西,到了饭点就一起凑钱买点吃的。莫色尔布3岁的儿子既好奇又新鲜,在三个屋子间蹦来跳去,这个调皮的小子还没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新家。

  “大半辈子住在山上,一下子来到陌生环境,大家刚开始有很多不适。”莫色尔布说,有人不知道怎么开门,有人不会用电饭煲,有人找不到自己的家——出门时门口放着垃圾,回来时垃圾被收走,老人家不知道要打开哪个门。

  即便需要适应,莫色尔布还是高兴,这不只是因为仅花了1万块钱就得到100平的三居室,更是为以后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就医有着落感到安心——社区配置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基础设施。以前,“悬崖村”的娃娃上学要爬梯下山,再走半天山路到乡里的小学。交通不便,他们打小不得不离开父母,单独住校。如今,从安置房走到县城最繁华的地带,只需2公里路。

  

  昭觉县城安置点(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双城”生活

  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上有八十岁老父,下有三岁小儿,加上妻子一家四口,口粮都要莫色尔布一人去挣。对他而言,当前的头等大事是如何在城里“稳得住”。

  县城不大,一圈走下来只需半小时,除了街面上的餐饮馆、服装店等店面,别无产业,劳动岗位稀缺。人生地不熟,对刚搬进城的村民而言,“找份工作比考公务员还难”。莫色尔布原先靠熟人找到一份餐馆后厨的工作,还没去报到,就被别人替代了。

  这也是大多数搬进城的贫困户的当下的困惑。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搬出去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就得让下山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目前,昭觉县城正在安置点周围建设三个工厂。厂子建成后,乡亲们就能进厂打工。这样一来,家家户户就有一份稳定收入。莫色尔布对此期待不已,他的妻子去计划进厂打工。

  眼下,“两头跑”仍然是莫色尔布的日常。他平时住城里,隔几天回一趟“悬崖村”,打理两亩地。这才有了9月中旬的这个早晨莫色尔布回村种地的故事。这一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夏季雨水过多,有的橘橙树发生裂果,他修剪了下,再补上果林四周的铁网漏洞,免得山羊跑进来刨根。橘橙开始泛黄,这是快成熟的标志,此时果子的味道酸酸甜甜,几个路过的游客买走七八斤。

  劳作了一天,莫色尔布在山脚的土坯房过夜。夜深人静,老鼠总来挖墙脚。这么多年都住下来,再苦也习惯了,他只希望这两亩橘橙能顺利收成。如今不愁销路,价格公道,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果子能换来一家四口一年的口粮。

  “事情要一步一步做,只要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莫色尔布说。

  和莫色尔布一样,其他村民也在耕耘中期盼着未来的模样,而更多的促就业措施正逐步在凉山州展开。在设立工厂增加就业之外,凉山州通过加强就业培训、主动对接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等方式,让年轻力壮的贫困户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1号安置点党委副书记里乃木呷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后,昭觉县已经开展了几批就业培训,让愿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实现就业。

  自身之外,有一种力量在助推着莫色尔布前行,离他真正安居乐业的梦想不会太远。

  

  莫色尔布(受访者供图)

  悬崖上的希望

  有时,搬进城的莫色尔布会羡慕留在悬崖上的朋友杨阳。他在山上的油橄榄公司打工,有固定收入,以往还能通过直播带货增收,因而在村里算不上贫困户,没有像其他建档立卡的乡亲一起搬进城里的安置房。

  无论是光照、土壤还是水分,“悬崖村”都是油橄榄生长好地方。一亩油橄榄一年的收入是一亩土豆的三到四倍。2017年,几经努力,乡政府与西昌的橄榄油企业谈成合作,在“悬崖村”成立橄榄油公司,流转土地发展油橄榄产业,隔年就给山上的32户村民发放了5万多元流转费,近百亩油橄榄更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在合作社模式的催生下,当地扶贫干部和村民又一起开始尝试种植脐橙、青花椒、核桃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有的办起养羊合作社。

  守着自家的油橄榄,杨阳却还没到知足的时候,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考验着这个25岁干瘦、黝黑的汉子。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是弟弟、妹妹的哥哥,妻子要带孩子,母亲身体不好,劳动力只有杨阳,一家八口全靠他一个人养,一年三万元的收入只够勉强度日。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手上从来没拿过玩具,上学问题更让人操心。他的脑子要为全家的肚子而高速运转,这是他夜里常常失眠的缘故。山里的夜是那么黑,那么长,他经常清醒地与它作伴。

  但生活再难,也要继续。

  杨阳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坚信,自己能在山上找到出路。

  最近,油橄榄公司计划流转山上闲置的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这对杨阳而言,是突破目前困境的一个出口。他考虑将自家的十几亩地流转出去,一年就有7000多元流转费——这对年收入3万元的家庭而言是笔不小的数目。此外,他能得到一笔分红,加上每月固定的收入,一家人的肚子能填得更饱。同时,这意味着,他在油橄榄公司的工作空间将越来越大。

  

  “悬崖村”油橄榄收成(受访者供图)

  按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后,凉山州将进一步开发大凉山的自然生态资源、阳光资源和土地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走独有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此,当地政府引导“悬崖村”村民种植脐橙、油橄榄、青花椒等经济作物。四川省政府出资6.3亿元,投资“悬崖村”的旅游项目,计划采用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我们这代年轻人,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山里,都有各自迷茫”,但杨阳相信,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只要有机会能让家人进城安居乐业,让孩子上好学校、有好未来,他都要去试试。

  阳光下,牛群与橄榄树

  合作社、工厂、民宿旅游,更多新的变化正在“悬崖村”及周边铺展开来。

  近年,来“悬崖村”观光旅游的人逐渐增多,2019年游客量达10万人。山高水远,游客来了却住宿吃饭是个问题。杨阳看到商机,他计划贷款,在山下开个民宿。为此,他每次外出看到特色民宿,就留心观察,学下几招。

  莫色尔布同样希望在“悬崖村”找一条出路——把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成立一个养牛合作社。回村的这段时间,他除了打理橘橙,还要忙活这件事。

  这个38岁的男人曾经走出大山,在外面的世界摸爬滚打十几年,去过北京、广东、内蒙古……“在工地卖过力气”,也在服装厂踩过几年缝纫机,虽然没挣到钱,却给自己带来见识与经验。有了成立养牛合作社的想法后,他说干就干,拿起电话就开始找合伙人,他对人选有两个关键要求——有能经济能力、有事业心。最后,他给自己找了五个合适的伙伴,有了初步的选址计划,营业执照也给办了下来,每人投入三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段时间,他要跟合伙人好好商量。

  在他的愿景图里,妻子在工厂忙碌,孩子在学校欢乐地翻着课本,合作社里的牛群越养越多,他要开着车去接远道而来的朋友进村观光。山腰成片油橄榄在阳光的沐浴下悄然生长,山脚下自家的民宿游人如织。

  到那时,“稳稳的幸福”将属于他们一家。(记者陈锐海 侯青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