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搬新家、住新房,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已有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到了新社区。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收官,搬迁后的居民如何稳得住、能致富?在国新办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回应。

  推致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之后如何能让大家住得稳定,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比较重要的。”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毛德智表示,过去几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以及一些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等方式来带动致富。如引导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畜禽养殖以及在牧区发展农牧业等。由于单纯发展农业等第一产业致富水平相对有限,农业农村部正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进一步增值,总体思路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安置区周边集聚,将有条件的安置区纳入产业园区的一些体系,推动搬迁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固的关系,从而让搬迁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图片来源:国新办官网)

  稳民心:加强社区治理

  “‘稳得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百姓在新社区能住得习惯、能融入社区,所以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就成为这项工作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表示,从旧房到新房,从农村到城市,目前对搬迁群众来讲,水、电、路、教、医、暖等基础设施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但社区治理方面的有些问题还需要不断解决。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进一步解释称,与一般社区治理相比较,安置社区还面临三大方面的挑战。从搬迁群众的族群来看,来自四面八方,还可能来自不同民族,由于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距较大,乡土观念都很强,社区融入难度大。而在入住安置社区后,新生活与传统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改变,新的秩序也需要尽快建立,否则存在的隐患容易引起邻里纠纷。此外,从领导班子来看,安置社区“两委”成员大多数都是从迁出地村两委班子成员产生,不适应多元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更高的社区工作。

  围绕这些问题,陈越良表示,下阶段民政部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施策。通过大力培育发展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构建新型人际互动支持网络,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流和情感交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安置社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从源头依法化解矛盾。包括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大推进移风易俗科学普及,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生活方法。

  此外,民政部还将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将群众信任、办事公道的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依照法定程序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不断改善队伍结构。要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