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湖北省专家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建平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4小时待命,一天接到近百个电话,每天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足4个小时……从武汉到牡丹江再到乌鲁木齐,这是过去8个月间赵建平每天的工作节奏。

  8月31日,国家卫健委支援新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及工作组最后一批人员,完成使命撤离新疆,赵建平在当天回到武汉。截至回家前一天,新疆连续16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生活逐渐回归正常。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赵建平(同济医院供图)

  “一定要让赵主任看片子”

  赵建平的抗疫战在2019年年底就打响了。

  当时其所在的同济医院收治了三位发热病人。“这几位病人肺部CT影像学特征非常特别,呈双肺弥漫性、浸润性病变,患者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还有夫妻两人先后发病的情况”。曾在2003年担任湖北省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赵建平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判断该病毒不同寻常,第一时间在科室下达了指示,“情况紧急,必须将患者全部进行隔离,实行集中管理”。随后,1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转至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继续治疗。

  然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不久,武汉多家医院均发现疑似病例,湖北省随即组建专家组,赵建平临危受命出任专家组组长,负责全省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治工作。

赵建平在看患者的肺部影像(同济医院供图)

  “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片子,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诊疗方案”,在特殊时期,赵建平成了病人们的“定心丸”。面对未知的病毒,他每日奔波于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汉口医院等定点医院,对危重病人进行查房指导,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强迫自己休息。

  从12个确诊病例上升至过万病例,每日疫情数字的变化都在催促着赵建平快一点、再快一点。为了提高诊治效率,他总结经验,第一时间联系感染科、急诊科专家,根据第一批患者的一手资料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后来又与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一起,修订了四版的诊疗方案,对全国的新冠肺炎诊治工作进行指导,并不断向相关部门反馈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除了尽全力救治病人,赵建平的另一项重心便是尽可能做好预防,避免医院的同事被感染。遇到有同事发烧,即使是在凌晨赵建平也马上联系救护车接至医院。最终,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其所负责的同济医院呼吸内科,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与病毒做斗争,心态很重要”

  从事呼吸科诊治几十年,赵建平对呼吸疾病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坦言,是这份共情让他不怕劳累,不断改进治疗方案。

  1月29日,全国首例高龄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经治疗顺利出院,这名78岁的卢姓患者正是由赵建平团队诊治的。

  患者从1月初出现感染迹象到治愈出院,前后历经25天。期间,先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等危重症状,还一度上了呼吸机。

  “与病毒做抗争,心态很重要。”总结自己战胜病毒的经验,患者如是说。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为了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赵建平曾顶着巨大压力对他撒了一个谎。

  “当时他肺部的片子显示两个肺都白了,情况非常危重。但是,看他感觉挺好,我们决定暂时不告诉他真实情况,只说通过治疗慢慢会好的。”没想到,帮患者消除担心,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我一个多月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赵建平告诉记者,卢大爷的出院,给了医护人员很大的信心。“他让我们知道,虽然过程很艰难,但这场疾病是可以战胜的。”

  疫情期间,除了尽全力诊治患者,赵建平做的最多的便是“叮嘱”。“无论是对病人还是身边的同事或是前来驰援的医疗队,无论是在病房或是其它环境,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提醒他人一定要戴好口罩。”对此,他说,与患者接触最多,感染风险最大的是医护人员,再加上全国范围内的医护队驰援湖北,医护人员的防控尤为重要。

  “我是一名医生 必须与患者在一起”

  “我们是国家队,最难攻克的地方,我们得率先冲上去。”

  4月初,在武汉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牡丹江报告新发疫情。4月11日,赵建平作为囯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医疗专家组成员抵达牡丹江,参与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病例的救治工作。

  武汉的经验让赵建平有了底气。“就有条不紊地干,及时发现及时去查,不让它传播。治疗经验也比之前充足,效果好多了。”带着在武汉积累的新冠肺炎救治经验,通过关口前移、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等方法,赵建平与医疗专家组的其他成员最终成功控制住了牡丹江疫情。

  从牡丹江回到武汉之后没多久,7月18日,赵建平又登上了从武汉飞抵乌鲁木齐的飞机,此后一个多月里,他一直在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以下简称“定点医院”)救治患者。

  “接到通知只知道乌鲁木齐有疫情,因为已经有过新冠肺炎的一线治疗经历,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能力,还是有把握的。”赵建平回忆,刚到达定点医院时,患者不多,治疗患者和建设病房同步进行。每天早上,他会先进行病例会诊,和同事逐一讨论每个病例的情况,研判后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方式;接着,他会去到患者病床边开始诊治。赵建平负责的区域,是2个重症病区和4个普通病区,这意味着他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间穿行四五个小时。

  “治病最关键的是正确诊断,诊断对了,再对症下药,病情一般会很快缓解,但若诊断错误,则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做了几十年呼吸科医生,赵建平有个习惯,随身携带听诊器。在习惯运用仪器筛检的现代医院体系中,“望、闻、叩、听”仍是赵建平对患者特别是首诊患者用得最多的检查手段。

  “动不动就做大检查不可取,哮喘患者通过CT等看不到,只能通过肺部听诊。”而这种通过听诊器问诊的方式,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他与患者的距离。在新疆,他诊治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是一位92岁的老人,除了发现及时、入院治疗及时外,这种日日“望闻问切”建立的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也增强了老人战胜病毒的信心,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老人治愈出院。

  过去的八个月里,赵建平奔波于各个抗疫“战场”之中,每天穿梭于专家组会议、会诊、隔离病房间,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前段时间,他的外孙女出生,而赵建平还未好好抱一抱她。

  回到武汉后,在隔离的酒店里,他说自己眼下最想做的就是及时总结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经验教训,抓紧补齐学科短板,不断丰富完善对新冠病毒的一系列认知,探索未知。以后如果还有疫情发生,他仍会随时听从召唤。“我首先是一位医生,我必须坚守在重症患者旁,与病毒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