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记者王启慧)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疫情时代如何统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今年,也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能否结合过去15年发展经验,在后疫情时代,统筹推进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在统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在‘绿’中寻‘机’、拓宽路径。”日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表示,使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互动、高效包容,创造一个融合发展、韧性持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加强调绿色创造发展的引领性,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持续性,从而促就业、促消费、增加收入,实现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祉的统一。

  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这也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推动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更要统筹推进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王莉丽说。

  吴舜泽介绍,在后疫情时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的时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些地区生态比较良好,但是生态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很多贫困地区是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但却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这里形成了一种‘绿色的贫穷’。”吴舜泽认为,绝不能在这些区域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产业生态化的同时要生态产业化。“这些工作中有一个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或者叫转换的路径。”他说。

  要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文明等要素都贯穿其中,结构复杂。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看来,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和绿色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生态文明教育。“这应该是从多层次、多样化、覆盖所有人群的工作,要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包含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理、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行业。”林坚认为,要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从而形成合力,将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

  同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在国际层面上,问题甚至可能会变为更严峻,应该从个体到国家层面,再到全球层面来推进。